朱仙鎮一度是我國四大名鎮之一,在宋朝時期就名聲大噪,這里歷史悠久,地理位置極佳,自古以來商旅客販往來不息,一度極其繁榮,成為當地的富饒城鎮,現在開始逐步落寞了。

失落的四大名鎮之一
到朱仙鎮一游,不是朕沖著某個景點去的,而是被“四大名鎮”的名頭吸引去的。
名聲赫赫的“全國四大名鎮”,了解吧?這四大名鎮指的是河南朱仙鎮、湖北漢口鎮、江西景德鎮、廣東佛山鎮。這四大名鎮在明清時期,倚仗各自優勢,極盡繁榮,名聞全國。
如今,世易時移,當年的四大名鎮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就像走上社會的同班同學。

漢口鎮因長江航運便利,曾經商賈云集,有“九省通衢”之稱。如今,漢口已成武漢市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而武漢市是我國舉足輕重的特大城市,華中地區的中心城市。
佛山鎮憑手工業而興起。如今,佛山已經發展成經濟發達的開放前沿城市,廣東的地級市之一。
景德鎮則以陶瓷業聞名于世。如今,景德鎮已發展成江西的地級市之一。

無疑,朱仙鎮成了四大名鎮里,唯一的落寞者。它的發展,不僅看不到另外三鎮的尾燈,甚至比明清時期還有倒退。我在朱仙鎮游玩,覺得它只是比一般的小鎮繁華一點兒,僅此而已。
那么,朱仙鎮與其它三鎮的發展,有多大差距呢?
先不論朱仙鎮與另外三鎮相差多少(因為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且看它所屬的開封市吧。去年,開封市的地區生產總值是2364億元。曾是四鎮之一的佛山市,是開封的四倍有余,與鄭州市相當;景德鎮全市2019年生產總值826億,但它轄區小,人口也不到開封的一半;漢口作為武漢的一部分,難以單獨統計。當然,漢口與開封也不需要比了吧?
作為開封下轄祥符區(原開封縣)所屬的朱仙鎮,其發展差距有多大,可想而知了!

那么,朱仙鎮咋了?
說點虛的,任何事物都有興亡交替,不可能所有的地方都能停留在最榮光的時代。有地方會發展進步,就會有地方蕭條衰落。四大名鎮里,不幸運的朱仙鎮,就做了后者。
朱仙鎮衰敗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發展的動力被釜底抽薪。朱仙鎮的興起,緣于賈魯河的開通,朱仙鎮由此成為交通要沖。沿運河而來的貨物,大都在朱仙鎮中轉,即:卸船后在朱仙鎮裝車。朱仙鎮最繁榮的時期是明末清初,一度聚集商、民達二十余萬。
近代,隨著水運重要性的降低,驅動朱仙鎮繁榮的動力逐漸消失了。商人們逐漸散去,朱仙鎮的沒落無可避免。它不像景德鎮,陶瓷業可以“祖傳”,能持續助力地區發展;雖說朱仙鎮也有木版年畫聞名于世,但這個冷門手藝貢獻實在太有限了。

成也是水,敗也是水。水在朱仙鎮衰敗的過程中,也曾扮演了落井下石的角色,清朝乾隆以后,朱仙鎮多次遭遇黃河水患,洪水將鎮內的繁華滌蕩而去,留下洼洼黃泥。
到了現代,朱仙鎮的發展依然困難重重。作為深居內地的小鎮,在經濟重心向沿海偏移的大環境下,朱仙鎮并不在春風的風口。
在我看來,朱仙鎮向其它三鎮看齊,是不現實的;努力發展旅游業,倒是個務實的做法。

朱仙鎮也努力過,但是,我感覺它的旅游開發并不成功,力道用偏了。
雖為聞名于世的古鎮,但鎮內的文物古跡不多了。這是朱仙鎮的劣勢,不過這算不上有多不幸,因為大多數古鎮也是這樣,都是仿古的,不是真古跡。
朱仙鎮也這樣做了,幾乎所有的街道都用石板鋪了,幾乎所有的臨街建筑都改成了仿古式樣。

朱仙鎮的問題是:僅僅改個仿古式樣,還是太無聊了。而有意思的關帝廟、岳王廟,卻是收費的。收費不能算錯,不過有不少網友認為收費高了。收費高低有對錯之分吧?
朕不擅長斷官司,且不議論收費高了還是低了,但收費了肯定不利于聚攏人氣。
就是這樣:有意思的地方收費了,不收費的地方沒意思。在我看來,這就是朱仙鎮的根本問題。

其實,當初朱仙鎮沒有必要對全鎮作仿古改造,倒不如集中資源,打造一條仿古的旅游步行街,就像禹州神垕鎮那樣。如此一來,游客奔著朱仙鎮來時,就會有個目標,人氣自然就上去了。
發展不盡如人意,這是朱仙鎮的不幸;名聲能賣錢,這又是朱仙鎮的幸運,祝朱仙鎮越來越好吧。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