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遠城將軍衙署是一座保留非常完整的清代邊疆駐軍總部,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和非凡的歷史地位,對于參考清代管理邊疆的模式擁有非常高的價值,下面給大家分享綏遠城將軍衙署一日游攻略。

上月初路過呼和浩特的時候,去看了下綏遠城將軍衙署,一年前去的時候重修不能進,這次有機會進去。
綏遠城將軍衙署開放時間:夏季8:00-19:00 冬季9:00-17:00
綏遠城將軍衙署門票價格:25.00元/人
呼和浩特是由兩座城歸化城和綏遠城合并而成的,以前也叫歸綏,其中歸化城建立較早,叫“舊城”,綏遠城建立較晚,叫“新城”。
綏遠城約1735年建立,同時出現的就是這個將軍衙署。綏遠城將軍衙署就在呼市內,號稱漠南第一府,是清代綏遠地區的最高權力機構。

以下是部分相對官方的介紹: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舊城)東北五里處勘定一處城址,作為右衛城北移屯兵之用。至乾隆二年開始大規模修建。乾隆四年(1739年)告竣,清廷賜名“綏遠城”。
綏遠城將軍衙署作為綏遠城統領滿、蒙、漢八旗駐軍及掌管西北軍政的最高權力機構,也在綏遠城告竣時落成。
駐守在將軍衙署的綏遠將軍,號為“建威將軍”,擁有廣泛的實權,除統帥綏遠城的駐防八旗官兵、管理內蒙古西二盟(伊克昭盟、烏蘭察布盟)旗的蒙古王公、民眾外,遇有戰事,還具有調遣宣化、大同二鎮(總兵)、節制沿邊道、廳等權力。綏遠將軍乃屬清廷一品封疆大吏,是以國家大帥的身份駐節在這里的。
這部分文字介紹出現在將軍衙署的展館內,也能在網上找到,算是比較正式的介紹了。

當時清廷在全國設置了十四個將軍,分別駐守在各省要地。從品級看,綏遠將軍是從一品官職,就是僅次于正一品的第二級官職。
這里有個很關鍵的信息,就是綏遠將軍有權力調動附近的宣化和大同的駐軍。這應該和它靠近邊疆及民族地區有關,這些地方容易出現糾紛和戰事,一旦情況嚴重,就需要調動附近的軍隊支援。而內蒙一帶并沒有總督巡撫之類的職位,所以,當時的綏遠將軍就是這一帶的最高軍政長官。
民國時期,這里也一直是綏遠一帶的軍政中心,傅作義曾在1931年到1947年主政綏遠,他算是民國時期主政綏遠時間最長的長官了。1949年,綏遠省主席董其武起義,綏遠和平解放,這種解放方式被毛澤東稱為“綏遠方式”。
綏遠城將軍衙署被認為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地位等級最高的清代邊疆將軍府,它的建筑格局被認為是清代官式建筑的典型格局。2006年這里成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雖然這里級別不低,但里面的游覽體驗并不好。
首先,這里的建筑沒有介紹,各個廳堂都不標注它們的名稱、歷史和功能,游覽者很難精確地了解它們。管理員大姐說主要的廳堂是民國時期的。
不過年代太近,加上維護過,有時候很難區分這些建筑和里面的一些新建筑。
有兩個展廳介紹將軍衙署的歷史,里面除了展板,只有少量展品,但展品沒有介紹,不但沒有介紹,連展品名稱都沒有標注。
這在展覽中是罕見的,一般來說,展品都是有文字介紹的,即便是沒有,最差也應該標明展品的名字,如果這些都沒有,光擺物件,那就沒意思了,畢竟展覽面向的是普通大眾,而不是專業學者。所以從這看的話,這里的展覽做得很不細致。

另外,好多廳堂不讓進,只能在窗子外看看,里面都布置成衙署的原樣。有的廳堂的窗子沒有玻璃,里面就看不了,最多從門縫掃一眼。
有個正廳開著門,里面有人在拍照,但門口的保安嚴格阻止我進去,里面的人可能是相關單位的,普通游客則不讓進。等那個人出來后,門就趕緊關上了,門口的保安就怕我踏進去一步。
后來問了一個管理員大姐原因,她說以前這里是收費的(30元),里面的幾個廳堂都可以進去,但重新修整之后,免費了,這些廳堂就不讓進了,因為覺得人多,怕損壞。
這是理由,但不合理,對游覽來說,這是一種非常差的體驗,還不如收點費,該開放的開放,該展示的展示,現在這就像隔靴搔癢,讓你進去,但里面卻遮遮掩掩,很不痛快。而且他們中午十二點到一點半之間休息,快到點就開始清人。好在我進去得早,也看得差不多了,只能無奈地出來了。

這是游覽的體驗,展廳的介紹也有些問題。
作為內蒙地區的衙署,展廳里提到了咸豐同治時期著名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他參與鎮壓過太平天國,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對抗過英法聯軍,1865年死于對捻軍的作戰。
這里放著張照片,下面寫著僧格林沁王爺,一般看到的他的圖像都很彪悍,但這張圖年輕,還比較帥,看著很稀奇。
我當時雖然有疑問,但也沒有多想,后來有朋友指出這個照片是錯的,這是僧格林沁的曾孫阿穆爾靈圭(1886-1930)。果然錯了,而且照片右下角就寫明了他是阿穆爾靈圭,當時太粗心,居然沒仔細看文字。
這是一記大烏龍。我當時看到這個展板,還有點納悶,這個照片上的人也就二三十歲,僧格林沁是1811年生的,也就是這應該是1840年前后的照片,當時照相技術在世界上還處在很初級的階段,在中國引入更晚,當時的清廷大員就已經有這么正規的照片了嗎?
一般見到這種比較正規清晰的照片都到清朝的最后一二十年了,當時的清朝宗室多有這樣的照片。
這么明顯地把人家曾孫的照片當成僧格林沁本人,而且還是在內蒙地區,這是有多粗心和敷衍。

在任福州將軍時過七十四歲生日的崇善
另外一張展板圖提到曾經在這里就任過的綏遠將軍,上面是清末宗室崇善(字佑庭)的照片,此人一生在多處當過將軍。這張照片是崇善在任福州將軍時過74歲生日時照的。
網上能找到的他的照片也就這張,當時留下來的照片很少,引用這張倒也沒問題,但邊上的文字明確寫著他當時是福州將軍閩海關監督船政大臣。
這就很尷尬,展覽引用這個照片的時候是不是應該處理一下照片,比如去掉邊上的文字,或者在下面用文字解釋一下。
但這里不但沒有處理,更要命的是,還在展板下面也印上了福州將軍四個字,而上面寫卻著西北邊陲,這又是一記大烏龍。
稍有常識的人,不用細看,只看幾個大字,第一反應也絕對是別扭。
而這個崇善雖然名義上當過綏遠將軍,但實際上沒有就職,而且很快就改任江寧將軍,他擔任綏遠將軍的時間是從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初七到二月初十,一共也就一個月零三天,而且并沒有到任上。所以,選他作為清廷79任綏遠將軍的代表,根本不合理,而他恰恰是最不能代表綏遠將軍的。

總體而言,這里體驗不好,不夠人性化,建筑和展品沒有介紹,展覽本身還有很多漏洞。當然有些地方還在修,也許以后會有改進。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