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元千佛崖風景區中有著眾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一處非常推薦小伙伴們前去游玩的旅游景點哦!那么千佛崖風景區有哪些好玩的景點呢?快來一起看看吧!
1、大云寺
千佛崖僅存的一座清代古建筑。現存佛殿是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廣元縣令張賡謨倡導修建的。大云寺歷史悠久,始建于北魏晚期,最初稱為柏堂寺。
唐代武則天以女身當皇帝遭到時人反對,薛懷義、法明等僧人根據佛教經書《大云經》中有女身可以當皇帝的記載,為武則天當皇帝尋找理論支持和制造輿論,編撰了《大云經疏》,稱武則天為彌勒佛轉世,當代替李唐主持天下。
于是,武則天下令在全國各州廣建大云寺,藏大云經,供彌勒佛。因廣元是武則天的出生地,所以當時的官員僧俗便將位于城北的“柏堂寺”更名為“大云寺”并一直沿用不改。
2、金牛道
千佛崖段金牛道遺址2009年經考古發掘,現存遺址300余米,棧道孔30多個。其中南端長約50米,懸崖壁立,地勢險要,其場景正如嚴耕望在《唐代交通圖考》中的描述,“石崖壁立,車道斷崖而成,人馬經此,如行柜中,蓋上下左側(就由北向南言),盡為石壁,唯右側直落干尋,嘉陵江奔涌其下”,自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古今皆循千佛崖以行”。唐開元三年(715年)益州大都督府長史韋抗鑿石為路。
千佛崖藏佛洞左側題記記其事,“大清咸豐四年五月既望/大唐開元三年劍南道按察使銀青光祿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長史陜西萬年縣韋抗鑿石為路并鑿干佛功德/邑增生梁嘉麟監生孫遇春黃元慶鐫石內江高立中敬書”。
明初對千佛崖前道路有過大規模的整治,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明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相視開鑿,疊石為岸,益為坦途。
《道光重修昭化縣志·武備志》中也有記載: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二月至二十五年(1392年)一月,景川侯曹震派成都后衛指揮僉事王清修鑿保寧府至漢中驛道,其中千佛崖一帶“古作棧閣,連歲修葺,工費甚多,相其形勢,辟取山石從河鎮砌,闊四五丈,自四川至陜西無難焉。”
當時修路采用的是從河鎮砌,壘石為岸,改木棧道為石板路。現存千佛崖南段部分的堡坎是用石灰作砂漿壘砌,或為當時之遺跡。1935年開始修筑川陜公路,炸掉了南段崖壁,拓寬了路面,墊高了路基,汽車可以通行,金牛古道被掩埋。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千佛崖納入災后重建。
2009年將川陜公路改道后山穿隧道而行,千佛崖段金牛道的交通功能就此廢棄。
3、蓮花洞
開鑿于武周時期(約690-697年),位于千佛崖中段底層,窟頂浮雕一朵蓮花,故名“蓮花洞”。窟內三壁各開一個圓拱形大龕,三壁大龕中各雕一佛二菩薩像,組成“過去世”阿彌陀佛、“現在世”釋迦牟尼佛和“未來世”彌勒佛的三世佛造像組合。天授元年(690年)東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經》四卷,稱武則天乃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主,制頒于天下。蓮花洞彌勒佛居中而坐,應是當時政治氣氛下的產物。
4、大云古洞
大云古洞(512號)為劍南道按察使銀青光祿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長史韋抗所鑿,工程起于唐開元三年(715年),約至唐開元十年(722年)完工。大云古洞位居千佛崖崖壁的中心位置,是千佛崖規模最大的洞窟。現存窟高372厘米,寬561厘米,深940厘米。窟口上方橫額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題“大云古洞”四字,故而俗稱之。窟室后部三分之二處現為兩層通壁長方形壇基。壇基后部主佛左右側唐代向內擴大后復鑿高壇,壇上各開一個敞口平頂圓拱形龕,龕內鑿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二天王二神王二供養菩薩十三尊像。窟室左右壁各鑿四排立菩薩像,共計136尊。窟中大立佛高2.38米,身光外殘存的菩提樹葉達于窟頂,主尊磨光肉髻,面容豐腴,著貼體通肩大衣,腹部微突,線條流暢,左手平抬貼腹側,掌心向外,食、中二指下指施與愿印。大云古洞組織嚴謹,氣勢恢宏,題材和造像布局均富有創意。
5、韋抗窟
韋抗窟(513號)位于大云古洞南側,與大云古洞同為韋抗發起開鑿,窟右壁有題刻“開元十年六月劍南道按察使銀青光祿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長史韋抗功德”。唐開元三年(715年)韋抗自太子左庶子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開元四年回京任黃門侍郎。整個工程于唐開元十年(722年)六月基本完工。韋抗窟內鑿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二天王二神王,佛座前殘存有二供養菩薩,共計十三尊像。這種造像新組合應是韋抗自兩京地區帶來的新樣,對千佛崖石窟的開鑿有巨大的影響。韋抗是對千佛崖造像最具影響力的一位官員。
6、持蓮觀音窟
敞口方形平頂窟,窟中央鑿長方形壇,壇上設釋迦、多寶佛與二弟子二菩薩六尊像,身后通頂大背屏浮雕天龍八部。該題材取自《妙法蓮華經》中的《見寶塔品》,稱釋迦牟尼在王舍城耆閣崛山中為眾生說《妙法蓮華經》時,從佛座前的地中涌出七寶塔,住在空中,塔中出大聲音,贊嘆釋迦牟尼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眾弟子不解其由,釋迦宣說塔中有如來全身,乃過去世寶凈國多寶佛。此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愿,若我成佛,滅度之后,于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涌現其前,為作證明。此佛成道滅度時,以全身入塔。釋迦以法力開寶塔,見多寶如來于寶塔中坐獅子座,全身不散。爾時,多寶佛于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時釋迦牟尼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跏趺坐。
7、蘇颋龕
蘇颋龕位于千佛崖中段,開鑿于公元723年,為圓拱形龕,龕高1.8米,寬1.64米,深0.85米。龕內鑿一佛二菩薩三尊像,主尊為彌勒佛,磨光肉髻,彩繪圓形頭光,面相方圓適中,嘴角微陷,頸部有三道紋,倚坐于束腰長方座上。左手撫膝,右手上舉,似施無畏印。
二菩薩高1.18米,立于單層仰蓮圓座上,寶冠束發,面相方圓,袒裸上身,斜披絡腋,戴項圈、臂釧及手鐲,項圈上飾三道串珠垂于胸前,下著貼體長裙,裙擺垂至足背,腿部衣紋呈圓弧狀,瓔珞交叉于腹前分三道于雙腿間下垂,帔帛從腹部和膝前繞過,并繞至手臂垂于體側。
左側菩薩左手上舉執柳枝,右手下放握瓶,右側菩薩左手下放牽巾,右手上舉執卷云柳枝,整龕造像精美,衣紋線條流暢,堪稱千佛崖唐代造像精品。
此龕南側有題記一則;“都督府長史持節劍南道節度按察使上柱國許國公武功蘇颋敬造”,唐開元四年(716年)蘇颋升任紫微侍郎同紫微黃門平章事,成為宰相,故而亦稱“宰相佛龕”。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