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遠青龍洞風景區中有著眾多的旅游景點,非常推薦小伙伴們前去游玩打卡哦!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青龍洞風景區中都有哪些好玩的景點吧!詳見下文。
1、青龍洞建筑群落
青龍洞建筑群落共由30多座靠崖連洞的單體建筑組成,分為青龍洞、紫陽洞、中元洞、萬壽宮(江西會館)、祝圣橋等組古建筑群,集佛教、道教、儒教文化為一體,大部分建筑在中河山腰寬約80米、高低60米、長約300米的狹長懸崖地帶,建筑面積6165平方米。
遠遠望去,這些飛檐翹翼、青瓦紅墻的殿閣就象掛在山的同一平面上,與石崖、溶洞、古木、藤蘿融為一體,自然天成,井然有序,布局和設計別具特色,是貴州保存完好、規模較大的古建筑群。
2、中元洞
中元洞,也稱中元禪院,明嘉靖年間建筑,古稱“北洞”、“中和洞”,為青龍洞古建筑群中三教并存之一的佛教圣地,現有山門、大佛殿、藏經樓、望星樓、獨柱亭、洞門牌坊和六角亭等建筑物。
中元禪院山門建于石隙洞道口,上有清道光年間石刻楣額“入黔第一洞天”,大佛殿左后側山崖上的中元洞有北、西、南三個洞口,洞內有前人題刻的摩崖、詩碑多處,西洞口內有傳說武當山著名道士張三豐云游到此修煉的石床,石床上方有張三豐離開時酷似包袱、雨傘、草鞋等“遺物”的鐘乳石,形神俱靈,令人嘆為觀止。
3、魁星樓
青龍洞前,古老的祝圣橋像一道彩虹,橫跨河上,橋中央有亭子叫魁星樓,為清光緒四年(1878年)鎮遠知府汪炳敖倡捐修,滇黔學子進京趕考必經的祝圣橋上走過此樓,希望能夠魁星點斗,高中狀元,故老百姓又稱其為狀元樓,位于橋的東起第三孔與第四孔之間的橋面上,該樓為三層重檐八角攢尖頂結構。
4、萬壽宮
萬壽宮古時為江西會館,位于中河山石崖中段下部,南鄰青龍洞,北接中元禪院,上有紫陽書院,為一組江南徽派風格封閉式的高封火墻四合院組群,是鎮遠“八大會館”之一。
古時鎮遠為湘黔滇古驛道上的咽喉要道,往來物資經潕陽河、沅水入洞庭湖、長江,聯通全國各地,各地來鎮遠的商人建立的會館眾多,其中又以江西會館規模最大。明清時期在鎮遠經商的江西籍人在此迎客會友,聚會玩樂,建筑群從南至北有大門牌樓,前院戲樓耳房、廂樓和楊泗將軍殿,中院客堂(撫府客廳),后院許真君殿及其北側的客房(南府客廳)和文公祠等等。
5、祝圣橋
祝圣橋,原名舞溪橋,俗稱老大橋,為一座橫跨舞水的東西向七孔大石橋,橋長135米,拱頂高12米,歷史上曾為湘黔滇古驛道上的必經之橋。
古橋始建于六百年前的明洪武初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最后一次修復,其中一次修復竣工時,正值康熙皇帝圣誕,為向圣上祝壽,被更名為祝圣橋,至今保存完好。
6、紫陽書院
紫陽書院亦稱紫陽洞,位于萬壽宮東側石崖上,是青龍洞古建筑群中地勢險要、環境幽深、建筑比較緊湊的一組。書院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為紀念大儒朱熹而造,以傳播儒家思想為宗旨,也是黔東地區教早興辦教育和傳播文化的地方之一,院內周圍有摩巖多處,實屬求學養性之地。
7、香爐巖
香爐巖是腳插舞陽河的一個形似香爐的奇特巨巖,與青龍洞一組古建筑只有一條8米寬的公路相隔。巖頂建有一座單檐六角攢尖小亭,因其棚中裝有“鴛鴦戲蓮花”藻井,可俗稱“蓮花亭”。其臨河一面崖壁上,鐫有“沂元光”三字,相傳為孔明所書;“乾坤入釣竿”,戲李烈鈞所書;曾是歷代文人游覽題詠,借景抒情之地。
8、青龍洞
青龍古洞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公元1338年),因明代傳奇道人張三豐真人在此修行,初名真武觀,既是青龍洞建筑群最早的宗教建筑,也是貴州著名的道教勝跡。古觀歷經滄桑,屢經修葺,現幸存殿堂為清同治年間重修,由財神殿、呂祖殿、觀音殿、玉皇閣等單體建筑組成,宗教活動于2008年恢復。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