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寺位于重慶的市中心,在一群現代建筑中顯得格外古樸,而且羅漢寺歷史悠久,是全國重點佛教寺廟之一,那么重慶羅漢寺的由來是怎樣的呢?詳情見下文,一起來了解下吧!
羅漢寺由來
羅漢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原名治平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因前殿坍圯,改建龍神祠。后又稱羅漢寺、古佛巖。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隆法和尚重修廟宇,并仿新都寶光寺建羅漢堂,泥塑五百阿羅漢,方改名羅漢寺。始建時的園池古跡今已湮沒無聞,僅余"明碑亭"所嵌"西湖古跡"碑石,還依稀可辨字痕。寺內主要建筑由大山門、明碑亭、古佛巖、大雄寶殿、五百阿羅漢堂、禪堂、妙香餐廳等。古佛巖又稱羅漢洞,長20多米,存有宋代摩巖石刻佛像400余尊,其中臥佛涅像(俗稱“睡佛”)、觀音像和供養人像等,風格頗近大足寶頂山石刻。大雄寶殿中有許多佛教藝術珍品,有十六尊者塑像,即釋迦佛的16位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有明代的"西方三圣"銅鑄像,緬甸的"釋迦牟尼成道玉佛",臨摹印度壁畫"釋迦牟尼離宮出家圖"等,為國內稀有之物。
羅漢寺歷史
羅漢寺始建于北宋年間,原名治平寺。清光緒11年,即公元1885年,當時的方丈隆法和尚效仿四川新都寶光寺羅漢堂的形式,在寺內建造了500阿羅漢堂,遂更名為羅漢寺,沿用至今。
抗戰期間,羅漢寺慘遭破壞,屋宇十不存一。至新中國,重慶市撥??钤窂徒?,讓羅漢寺得以重生。
如今的羅漢寺是重慶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是重慶最繁華的朝天門與解放碑之間罕見的禪宗叢林。
它像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經歷了千年風雨,獨立于紅塵之外,以一種平和寧靜的視線,注視著城市的變遷。
它如同門前的石獅,不知道風雨里守護了多少歲月,依然睜大著眼睛。用從不改變的眼神睥睨著蕓蕓眾生。
令人遺憾的是,寺院內因之命名的阿羅漢堂為當代復印,堂內彩繪羅漢塑像皆為仿制,古意不再;但肅穆氣氛猶存,于我般取意行者,倒是能在曲折瞻仰的過程中體悟到舊日光景。
寺院那道黑漆大門,就像兩個世界的分界線:隔離了門外高樓林立的繁華,分別出門內晨鐘暮鼓的方寸。
一邊是紅塵羈絆地,一邊是斷舍離的修行所。時光溫柔,如穿堂之風,自門前黃桷樹的一場輕浮的驛動傳遞到門后院中藍色煙霧的盤旋。
邁過高高的門檻,浮躁的自己便自動留在了門外;一個想笑便笑,想哭能哭的自己,在明顯變得寧靜的結界里被真實地還原…
刻意的人才需要探究歷史,我只對自己能不能沒有偽裝地面對金剛怒目而心存疑竇。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