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開元寺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寺廟的環(huán)境也比較好,非常具有觀賞性,那么在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開元寺的由來和歷史故事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桑開白蓮
開元寺千年古桑樹干龍蟠,流傳著一個美麗傳說。相傳寺址原為唐代大財主黃守恭的大桑園,唐垂拱二年 (公元689年)某日,他夢見一和尚乞地建寺,心中不舍,便有意作難說須三日內見桑樹開出白蓮花方可。誰知三天后滿園蒼綠桑樹竟然盛開如雪白蓮,遂被感化,毅然獻地結緣。開元寺開山祖師匡護禪師主持建寺,取名“蓮花道場”,后改名“蓮花寺”,唐朝開元年間始改現(xiàn)名。
六殊勝與八吉祥
泉州開元寺歷史悠久,聲名遠播,歷代高僧輩出,更有“六殊勝”和“八吉祥”的典故傳說。
其中“六殊勝”為:東西石塔、古龍眼井、袒膊真身、文殊墨跡、御賜佛像、支院高僧。而“八吉祥”是:桑樹白蓮、紫云蓋地、甘露戒壇、凡草不生、石爐生煙、石柱牡丹、應夢羅漢、白鴿聽經(jīng)。
觀“灋”說法
邁入泉州大開元寺的山門,最先引人注目的是寶殿上的巨匾大字“桑蓮灋界”。該匾所題作為開元寺的雅稱,來源于唐朝垂拱年間桑樹開白蓮花的典故。就書法而論,最令人刮目以視的是第三個字“灋”。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難以找到詳細的注解,難怪許多人不知它的廬山真面目是“法”字。
相傳,遠古時代有一種靠水生存的哺乳動物名“獬豸”,四肢細長,尾巴短小,聽覺和嗅覺都異常靈敏。雄“獬豸”頭長獨角,生性勇猛。喜歡用頭上的“犄角”扶危助弱,“打抱不平”。后來,這種獨角獸的象形字“廌”被世人演變成明辨是非之意,“廌”讀音“zhai”四聲。去掉上邊的“廌”字和下邊的“去”字,“灋”字就只剩下了三點水,意即“水明如鏡,法如清水”。這就是古“灋”和今“法”的演變過程。
“桑蓮法界”顧名思義為“桑開白蓮的佛法圣境”。細心的人會發(fā)現(xiàn)匾上除去這四字外別無它跡,無落款也無時間。筆者是誰呢?曾有人認為是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所寫,但經(jīng)泉州有關文史專家考證,“桑蓮法界”四字系出于明朝開元寺僧人之手。一個出家人書法造詣如此之深為何卻留字不留名?這是因為大雄寶殿是寺院中最神圣的殿堂,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讓世人頂禮膜拜,即是對三寶的不敬,也是自己修行的障礙。這正體現(xiàn)了他恭敬虔誠的信仰思想和謙虛無求的德行修養(yǎng)。
(網(wǎng)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