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晴川閣景區內部的三大景點之一的禹稷行宮擁有八百多年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始建于南宋時期,在清朝經過不斷的維護修繕,現在依舊保存完好,成為當地知名的名勝古跡,下面給大家分享具體的攻略指南。

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萬里長江邊上的這一座禹王廟,今為“禹稷行宮”,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現存建筑為清同治三年重修,是武漢地區現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構建筑,也是武漢歷代祭祀大禹之地,迄今已有800余年歷史。

它與晴川閣、鐵門關組成晴川閣景區,被譽為武漢三大名勝之一,這是進入景區,最先映入眼簾的主體建筑之一。
明天啟年間,“禹王廟”之稱改為“禹稷行宮”,并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礎上又加祀后稷、八元、八愷等18位傳說中的先賢。天啟五年,湖廣布政使右參議張元芳為禹稷行宮寫了碑記,禹稷行宮之名自此沿襲至今。

明嘉靖年間,漢陽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宮時,又增建了一座晴川閣,得名于唐朝詩人崔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之詩句。
清同治三年,禹稷行宮再次重修,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廡、天井等構成。上世紀80年代,該宮又一次大修,精心修葺后的禹稷行宮,朱漆彩繪、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吸引不少年輕人來此進行婚紗攝影、古裝寫真、漢服旅拍等。

藍天白云之下,禹稷行宮門前林木蔥郁,游人稀少,環境清靜、雅致,并伴有江風吹拂,實在教人感到愜意。白墻青瓦, 臨江而立,掩映在綠蔭叢中的光影之美,充滿古韻。
走進行宮,站在天井下,只見大殿軒廊兩側分別置鎮水鐵牛和祭祀鐵鐘,天井中置一鐵鼎。大展廊上方為現代書法家沙孟海先生所書:“萬世蒙澤”匾,廊柱上鐫有書畫大師劉海粟書寫的楹聯:三過家門,虛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漢江淮。

大殿中央立有玻璃鋼材質的大禹塑像,背襯《禹跡圖》,上懸“德配天地”巨匾,還陳列著紀念大禹治水的各種資料。
大禹,歷代公認的水利事業鼻祖。秦始皇曾“上會稽,祭大禹,坐于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開帝王親祭之首創,嗣后歷代官府和民間祭禹活動歷久不衰。直到今天,大禹之祭祀、紀念,仍十分興盛。

除了禹稷行宮,景區內還有楚波亭、荊楚雄風碑、朝宗亭、禹碑等。其中,楚波亭始建于明代,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建?,F亭閣重建于1986年,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

荊楚雄風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為荊南觀察使李拔所書。碑文意為贊揚荊楚民眾與洪災水患頑強拼搏的精神。
而這朝宗亭,相傳大禹治水成功于此而建造?!渡袝び碡暋分杏写笥碇嗡敖瓭h朝宗于?!钡恼f法。 “朝宗亭”上有對聯:山勢西分巫峽雨,江流東壓海門潮。站在這滾滾長江之畔,不由發現這對聯實在雄壯磅礴,甚有氣勢。

但大有來歷的還是那一塊禹碑。這是清朝著名文人毛會建歷盡千辛萬苦自衡山摹刻于此,后又摹刻于西安碑林。
大禹治水,傳說“功成刻石衡山”,其石刻被后人稱為“禹碑”。自唐朝起,有關于“禹碑”的傳說不斷,大文豪韓愈還為此賦詩。但在南宋之前,世人都未曾見過此碑,許多人尋遍衡山也沒有找到。

直到南宋嘉定年間,這塊碑才被人們發現并被摹刻于三峽的夔門和長沙的岳麓書院。禹碑上共有77 個字,文字奇特難識,歷代想辨識者眾多,皆不能解其中義。
但大禹治水的故事深入人心,受到老百姓們的追崇,至此以后,禹碑聞名天下,被摹刻于全國各地的名山之中,大江之畔。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