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山大慈恩寺擁有一千度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這做寺廟在大洪山景區的山頂,海拔相對較高,大家需要乘坐旅行車上去,也可以徒步下來,山上空氣格外新鮮唯美,下面給大家分享詳細的攻略。
大洪山主峰海拔1636米,素有“楚北天空第一峰”之稱,而慈恩寺就坐落于大洪山山頂之上,從停車場停車后還需要步行爬上百個臺階進到慈恩寺中。雖然臺階看起來沒那么陡,但在海拔近2千米的地方,游客每邁上一級臺階,累得氣喘吁吁。

慈恩寺整個建筑群依山而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坐北朝南呈十字形展開,中軸線主體建筑有山門、大雄寶殿、法堂等構成,整棟寺院錯落有致,磅礴大氣。"金頂"是慈恩寺的標志性建筑。

據悉,現在的大慈恩寺工程總用地面積4.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2萬平方米,總投資2.4億。遠遠看去很新,它因為它是2009年重建的。自古寺院多坎坷,歷史悠久的慈恩寺,到目前,已經歷了五毀六建。

慈恩寺的復建,得益于這些盤山公路的修建,所以人進到寺院都需要穿越茫茫大山而來。想象過去沒有修路時,這座寺廟是如何在山頂建成的。

整個寺院呈灰青紅三種主體顏色,大氣磅礴又不失穩重,又給人以一種幽靜的感覺。上臺階顯得很吃力,不過爬一半俯瞰下方的大洪山風景,卻是非常漂亮。

此寺院不收門票面對游客開放,于是吸引許多外地游客而來。一來感受大洪山夏季的涼爽,二來看看一方叢林深處的這座慈恩寺的神秘。

據《大洪山志》記載:"洪山之為道場,自唐慈忍始",這里流傳一段關于慈恩寺的故事。
相傳唐朝寶歷二年 (公元826年),禪宗祖師慧能的第三代弟子善信和尚,自五臺山云游至大洪山,時值大旱,他表示愿意舍身祈雨解除旱災。由此有人在山中為善信和尚修建了廟宇,善信坐化之前毅然割下自己雙足留鎮山門,唐文宗很感動,賜"慈忍大師"法號,自此,大洪山便名揚四方,香火逐年旺盛。
北宋中后期,大洪山佛教香火旺盛,到了明朝,上下寺院達到最高鼎盛,當時,大洪山建有寺廟26處,僧眾多達數千人,形成"三步一廟,四步一庵"的佛教叢林盛況。

大洪山作為佛教名山,不僅僅只是留在志文里,眾多文物見證了其興廢史。
2009年9月,大洪山慈恩寺重建工程啟動,在清基過程中,在遺址處發掘出文物300余件;2012年,大洪山寺復建過程中,工程隊在大雄寶殿殿基掘至地下約十米處,發現唐宋時期蓮花池遺址,確證了《大洪山志》載:“蓮花池亦在山頂,久堙”的說法。
寺院建設中還出土了柱礎、門蹬、石雕、碑刻及古磚瓦等建筑構件,為唐、宋、元、明、清各朝文物,共計1000余件。出土文物印證了大洪山古剎“捫蘿攀石扣禪關,五月陰寒雪滿山。遙聽云端簫鼓沸,始知天上有人間”的梵天盛況。

后來,隨著大慈恩寺塵封千年地宮重現對外開放,唐宋時期古蓮花池原貌再現,一大批塵封千年的佛教文化瑰寶與世人見面。種種跡象表明,這座千年古剎留下了許多寶貴歷史資料與財富,也是為何湖北人五毀六建對它“癡情不改”的原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