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古鎮位于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境內,這是一座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古老川中古鎮,保留了大量清朝時期的建筑物和房屋,濃郁的當地特色文化習俗被保留下來,是一個必打卡的唯美景區。
西平古鎮位于四川綿陽市三臺縣西部邊緣,西南與凱河鎮、中江縣石安鎮和朝中鄉毗鄰,東接古井鎮,北連樂安鎮。交通便捷,有縣道穿鎮而過。西平古鎮原名觀音場,2010年1月被評為“四川最美古鎮”,并于2013年成功申報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古鎮內現有大量清代木構造建筑和數處文物保護單位,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極具歷史文化研究價值的傳統歷史古鎮。

古鎮老街(圖片來源:網絡)
走在古鎮中,我們會知道這里沉淀了厚重的歷史,蘊含了文化的精粹。“漢隸牂牁,唐置西平,在1300余年建制。五尺驛道,靜聽松濤。諸葛毒水,悠遠流長。
九孔石橋、匠心獨具。大覺古寺,高聳棲云。古老黑橋,長虹臥波。”厚重的歷史,承載著西平古鎮的驕傲和自豪。
古鎮三面環山,南面臨水,形成了背山面水的空間格局,由于老城格局形似三臺潼川老城,又長期作為鎮內的經濟、文化中心,故有“小三臺”之稱。

南外街與凱江
古鎮核心區保存較完好,形成“十字形”老街。老街的石板、城墻、觀音寺、四會館,吳家祠等文物及遺跡皆是古鎮代表。首先古鎮城墻,與其它地方城墻不同,由原糧臺連綴而成。
清嘉慶五年,清政府地方官兵鎮壓白蓮教冉文儔等農民起義,在觀音場興役建倉,把三臺、中江兩縣糧草儲藏這里,平亂后,鄉人將守護糧倉的糧臺連綴,修成了城墻。
西平城墻有兩個不同特點:一是四方大門(除南門外),均附有小門,大門用于進車、小門用于行人。二是四門方向與實際方向相錯90度,有意將面北的北門叫東門;面南的南門叫西門等。

東城門

古鎮老街
據資料記載,古鎮移民主要是來自福建、廣東、湖廣(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目前場鎮上有85%以上人口是清初“湖廣填四川”時遷進的移民、客家的后裔。古鎮會館是西平鎮移民與客家人修建。
會館建造規模、大小、結構、樣式等,均與該省籍移民人數、經濟實力、社會地位相稱,并成正比,四大會館大多為清道光年間建造。據民間流傳,湖廣館是最大會館,建筑漂亮,裝飾精致,還有鐘樓和鼓;福建館現存廂房、二道牌匾、一個香案等,有萬名碑,修建時有萬人捐贈;廣東館保存最好,有神廟、戲樓、門面等,現為茶園;江西館僅存門樓,湖廣館只有遺跡。四大會館集鄉戀、社交、信仰、娛樂為一體,是對西平古鎮移民的生活的真是展現。

廣東會館
吳氏宗祠是西平客家吳氏族人舉族祭祖的場所。由吳氏入川祖中旌公老宅改建,是三臺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宗祠之一,也是四川吳氏客家中僅存的一處,這里曾經舉辦過“四川移民與客家文化研討會”。
舊時社會宗祠是孝道文化的載體,是孝順父母的延伸。宗祠正是傳統美德相承接的一種形式。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在這里培養吳氏家族人才,為西平古鎮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吳氏宗祠具有歷史文化價值。

吳氏宗祠
西平古鎮是四川省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四川首批最美古鎮之一,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極具歷史文化研究價值的傳統歷史古鎮。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