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城赤壁市張家口市境內非常給力的一處自然景觀,這里的丹霞地貌環境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在這里可以尋找到外星球的奇魅場景既視感,值得前往游玩。

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后城鎮東南部,有一塊通體高600多米的摩天巨石,歷史上有“幽燕第一峰”、“天下第一石”之稱,被譽為“北方第一大丹霞”。
丹霞地貌屬于紅層地貌,是一種水平構造地貌。巖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面的巖洞。
它是指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
丹霞地貌發育始于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它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其中又以廣東丹霞山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這種地形以廣東北部的丹霞山最為典型,所以稱為丹霞地形。
后城赤壁緊鄰延慶,距離北京市城區大約140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丹霞地貌,號稱是全球第三,亞洲第一的巨大單體巖石。
當地老鄉稱之為長嵯(綿長而高峻的山),俗稱“大石頭”,它三面絕壁,峭如刀削,巍峨壯觀,自南向北斷面延續40余里,山頂平坦,最高海拔1330米,日出日落時,山體呈現赤紅色,因此被稱為“后城赤壁”。

近些年,后城赤壁逐漸成為京西自駕、騎行、徒步的網紅打卡地,帶動了附近的旅游市場。
今天重點給大家再介紹一下這里的長城遺跡。長城經延慶白河堡出京以后,在后城鎮一帶分為兩支,一支從后城直接往西,直奔張家口,另一支則北上沿龍門所直奔獨石口,然后在獨石口拐了一個大彎,折回崇禮抵張家口與另一支匯合,這樣,這段長城在赤城縣境內呈一個三角形。
赤城自古為軍事重地,歷史上戰火不斷。元代成為連結上都和大都的主要驛道,明代被稱為“京畿屏障”,護衛北京。張家口俗稱“長城博物館”,據史料考證赤誠段分布著北魏、北齊、明長城約690華里,占張家口長城的1/4。

除了長城,這里還有散落于各個峽谷關隘處的古堡。后城赤壁向北40公里便是有名的長伸地堡,長伸地堡地處險要,座落于巡檢司至寧疆堡之間的幽深山谷之中,是扼守獨石口通往東路長城的交通要沖。
峽谷西側山上的“鎮虜樓”可靜觀四面八方之敵情,是整個長伸地堡的制高點。登上鎮虜樓,整個長伸地盡收眼底。城堡為南北兩城,北城為駐守區和居民區,南城為校軍場。
關于長伸地的來歷,據說是古代一位姓常的武將鎮守此地,屢勝不敗,此堡固若金湯,人稱此地為常勝地。后誤為長伸地。

后城赤壁向西行,經東興堡、雕鶚鎮、三岔口,到龍關鎮??梢钥吹搅藨饑鴷r代的長城遺址。
東興堡是明朝時期北方蒙古人南下的一道重要關口。所以這一帶不僅修筑了長城,還修筑了散落于隘口險要之處的城堡,城堡四面圍墻,一般都座落于山谷必經之路處。

據查資料介紹,明嘉靖年間,蒙古俺答諸部自獨石、馬營大邊入犯減少,專從龍門、龍門所兩腋抄近路入內為多,就是繞過獨石之后,由鎮安堡斜坡嶺和滴水崖邊口闖入,直下延慶、永寧一帶的。
鑒于此,明朝又修筑了隆永之北、獨石路南緣之間的一段長城。這段長城起自今赤城境內后城鎮滴水崖,向西以雕鶚、三岔口、龍門關、前所,至大尖山與北行新筑之墻連而為一。它是在北魏長城的舊址上修筑的,約169華里。

再往西是青平樓口,清平樓口是明代外長城上的要隘之一。據介紹這段長城由塊石砌筑,墻體底寬3米,現存最高處為3米,大部分已坍塌。現在長城兩側都成了玉米地。
青平樓長城隘口處,存一塊青石碑,為光緒十一年(1885年)冬所立的“重修青平樓口碑志”,記載了當時修繕青平樓口的情況。
明代長城在清代修繕的不多,而清平樓口長城曾有修復,并有碑刻留存,實為珍貴,現在這塊碑斷為兩截,倒在這棵松樹下。

青平樓口南山峰上的一座空心敵臺,為正方形,邊長10米,通高10米,臺基高1.25米,用條石筑成,臺體為磚筑。
敵臺東面底部開一拱券門,臺體四面中部各鑲嵌兩塊0.2米見方的古錢圖案磚雕,北面樓額上原嵌一塊石匾,現已脫落。
站在山頂遠眺,連綿的長城沿著山脊一路走來,盡管只是一堆碎石,但遠遠望去仍不失長城雄姿。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