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是一個充滿了神圣氣息的特色自然景區,內部充斥著各種極其靈驗的典故和傳說,關于九華山的人文情懷想必很多游客都不是很熟悉,那么只要知道它是中國四大名山即可,下面給大家分享詳細的九華山介紹以及道場分析。
九華山是哪個菩薩的道場?
地藏王菩薩
原因:
九華山佛教是佛教徒弘通世俗,導化、融合儒道的產物,九華山就是釋儒道互動下形成的佛化自然。作為一種文化化自然,九華山千百年來承載著民間對地藏精神的信仰,這種信仰及其活動又繁衍了特定的九華山的文化。九華山佛教及其文化的形成、發展并非單純的文化現象,有著極其復雜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原因。

九華山簡介
九華山(Jiuhua Mountain),古稱陵陽山、九子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傳說因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為"九華山"。

九華山為皖南三大山系之一,主體是由花崗巖巖體組成的強烈斷隆帶。其邊緣地區除部分為沉積巖外,大都是由花崗閃長巖組成的褶皺斷塊輕度隆起帶。九華山地處北亞熱帶,不僅受到濕潤季風的影響,而且受到山區海拔高度、地形地勢的制約,所以具有溫和、濕潤、陰涼等山區氣候特點。
九華山北俯長江,南望黃山,東臨太平湖,西接池陽,綿亙一百余公里,主要有九十九峰,最高的十王峰海拔1342米。

九華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九華山是西藏菩薩的道場,也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其九十九峰而著稱。九華山景色相比于其他名山更為秀美,山間溪水潺潺,銀瀑林立。這里的氣候是典型的夏短冬長,冬季銀裝素裹,滿山的樹掛景色仿佛神話故事中的場景一般,分外潔凈。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體凌空佇立,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如今也依然保留乾隆皇帝御賜的金匾“東南第一山”。

九華山是上古學仙修道圣地之一。據《福地考》載,九華山位列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中,居第三十九位。最早在九華山進行宗教活動的是道教。據《福地考》載,曾有不少高道在九華山修煉,今仍在九華山流傳著許多與道教有關的故事和詩文,九華山不少地名也都與這些道教人物和傳說有關。東晉末至中唐之前九華山是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今九華山的"真人峰"、"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認為葛洪等人修行的遺跡。陵陽縣令竇子明,及其后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廣為流傳的神話,折射了早期九華山是仙家修行地之一。

全國重點寺院,又名地藏寺,位于九華街盆地中心化城峰,東臨東崖,南對芙蓉峰,西接神光嶺,北倚白云山,四山環拱如城。

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原名九子山。位于安徽省青陽縣西南20公里處,面積100余平方公里。該山險雄奇秀齊備,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美稱。唐代詩人李白曾三上九子山,作詩贊美曰:"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因而將九子山改名九華山。
九華山早在晉代(公元401年)就有了寺廟建筑,開始是道觀,到唐代新羅國(今朝鮮)金喬覺到此結廬,廣修佛寺,后經宋、元、明、清歷代的修建,九華山寺廟最多時達150余座。現存寺院50余座,佛菩薩塑像1500余尊。著名的寺廟有:化城寺、肉身寶殿、祗園寺、百歲宮。
天柱峰位于青峭灣西北,海拔1004米。清代《九華山志》載:"天柱峰聳拔千仞,如柱倚天,此華東(指九華山東部)第一峰也。"周邊群峰環拱,南側有峰名"響石嶗",據說每當雨天即發出奇妙的響聲;西臨雙峰;南對大古峰;東北為翠峰滴翠;西北屏立五老峰;西南為列仙峰,峰頂多人形奇石。

九華山文物眾多,上述僅是九華山歷史文物館中藏品中的一部分。其余有歷代朝廷賜給九龍山金、銀、銅、玉印不計其數;歷代銅、鐵、玉質佛像和數百口合金鐘及器皿,鑄造精良,造型古樸優美;歷代名瓷如唐三彩、景泰藍、釉紅、青花瓷亦不在少數;歷代名人字畫400余種;各種碑、塔、墓及摩巖石刻遍及全山。這些珍貴的寺院文化遺產,是千百年來們人收藏保護的結果,是九華山佛教歷史的見證,也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瑰寶。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