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靠海,每年的春節結束之后便會有祭海節。還是在熟悉的濱海歡樂海沙灘,活動照常舉辦。以往的各種祭祀活動中,隨著時間的發展,現在要求環保,祭品部分東西得到替換,更多民俗內容加入其中。
第六屆北海民俗祭海節
2020年2月9日,來自濰坊沿海地區、北京、濟南、諸城等地的市民、游客相聚歡樂海沙灘祭海大典現場,共同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四季平安,祭海活動以祭祀佛菩薩與海神媽祖、龍王為主,分為法師入場、宣讀祭文、祈福誦經、大眾祈福、民俗祭拜以及民俗歌舞表演等環節。本屆北海民俗祭海節突出“生態祭海”亮點,沿襲往屆祭祀方式,不設火祭,不大量使用祭品,只設祭祀祈福和文藝表演環節,倡導凈化生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
濰坊北海一項民間自發的海洋民俗活動,在濱海區已有2000多年的傳承。根據記載,世代沿海而居、依海為生的濱海先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中,出于對大海的感恩和對漁鹽豐產的期盼,逐漸形成了每年正月十六祭海的習俗。人們通過祭祀民間流傳的“佛菩薩”、海神媽祖、龍王等,祈求四海平安,風調雨順。
作為濱海當地春節過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一大早,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會按部就班的將祭海所需用品一一搬到這個幾百平米的祈福平臺上。
與傳統意義上的祭祀不同,濱海的祭海節不設火祭,祭品也只有水果和五谷雜糧等純天然食材,綠色環保的理念賦予了北海祭海節新的時代意義。
祭海是我國沿海居民在漫長的耕海生活中,表達崇拜和信仰的一種祭祀方式。北海民俗祭海節發端于佛家寺院,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
根據《濰縣志稿》記載,到元朝時期,官府在今濱海區建設了大型鹽場,并在今央子街道駐地附近修建了報恩寺。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