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對于休閑的概念有了不一樣的理解,也許在以前所謂的休閑要么就是在家休息,要么就是出去逛街,或者和朋友聚會,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開始在休息的時候發現周圍的美景,看看這些美景然后凈化心靈,這樣的美景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中國這一代的思想觀念正在逐漸發生改變。

不同的身份休閑的時間有多少?
國人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屬于閑暇時間,一些特殊群體的閑暇時間更多:學生、教師有寒暑假;白領有“帶薪休假”;農民約有“半年閑”……
在許多國人的概念中,休閑就意味著睡覺、旅游、玩手機。而在專家看來,休閑是衡量生產力水平和社會文明的尺度,也是人類生活質量的風向標。

中國人休閑觀念發生了哪些變化
調查顯示,近一年真正享受帶薪休假,且時間達標的人僅占17%,"忙,沒心思休閑"是最主要原因。有人認為,這體現出中國人“錢不夠、壓力大、競爭激烈”的生存現狀。在高強度的社會節奏下,一些人休閑觀念也在“異化”,他們不太關注自己旅途中享受了什么,去旅游就是為了發朋友圈。你是怎么休閑的?

怎樣才能提高休閑生活質量
或許,絕大多數國人對休閑本身的了解還不夠。當被問及“休閑”是什么?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答案。
休閑之事古已有之。從字面上來看,“休”為人倚木,姿態安詳;而在《康熙字典》和《辭海》中,“休”也被解釋為“吉慶、歡樂”的意思。“閑”通“嫻”,具有嫻靜、思想的純潔與安寧的意思。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我經過幾個大學和中學,看見大部分教員和學生終年沒有一點消遣,大家都喊著苦悶,可是大家都不肯出點力把生活略加改善,提倡一些高級娛樂來排遣閑散時光。”
經濟學家于光遠也提出過“普遍有閑”的概念,他認為“閑”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閑暇時間的長短與人類的文明進步并行發展。
雖然人們對休閑的重視程度在提升,多數人卻不滿意當下的休閑狀態。
具體表現為:一是休閑觀念落后,“主動工作、被動休閑”;二是休閑時間增多,但休閑質量較差;三是休閑方式單調,選擇睡覺、玩手機、發呆的人群仍過大。

其實最好的休閑狀態不一定非要是離開自己生活很久的城市,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而是在這樣的城市里面應該有一種怎樣的生活狀態,把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用自己的方式放松下來,真正的把壓力釋放出來,才是最好的。
網友點評:
小王子:可控的生活太難了,如何以欣然之態做欣喜之事,我也想知道
太陽LE: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港島男友 : 去旅游不發朋友圈就是白去了
Wei生:旅游就是遭罪 ,度假才是享受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