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和曾侯乙編鐘可以說是我國歷史文明中的重大發現,更進一步的了解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而曾侯乙編鐘這件大型樂器,更是我國考古歷史上的重大發現,是對我國古代文化歷史研究的一大突破,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出土的以編鐘為代表的萬件文物,以在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上的輝煌成就而震驚世界,作為墓主人的曾侯乙也因而備受世人關注,然而曾侯乙史籍無載。
曾侯乙墓萬件文物中以車馬兵器最多,其種類之全、數量之眾、綜合功能之強,前所未見。其中射遠兵器居多,長桿兵器尤為特殊,且有極為罕見的矛狀車軎,這些都是用于車戰的武器裝備,說明曾侯乙是一位擅長車戰的軍事家和指揮官。
曾侯乙墓門票價格:40元/人
開放時間:每日8:00-17:00
景區特色:中國最完美的編鐘出土于此
曾侯乙墓特色
曾侯乙墓隨葬數量龐多的樂器,鐘磬銘文中有大量樂理樂律銘文,顯示了曾侯乙生前對于樂器制造與音律研究的重視程度。墓內還有大量鑄造極精的青銅器珍品,及繪畫、雕塑藝術、書法精品,并且大量文物并非冥器,而是曾侯乙生前所用之物,多為他親自督造,說明他興趣廣泛,具有多方面的才華和較高的藝術鑒賞力。
曾侯乙墓編鐘
我們對于曾侯乙墓最大的了解就是曾侯乙墓中的編鐘了。編鐘早出現在我國的商朝,目前,中國已經出土了40余套古代編鐘,但是沒有任何一套編鐘能夠企及曾侯乙編鐘。首先,曾侯乙編鐘的數量最多,共65枚,分為三層擺放在鐘架上,這樣大規模的編鐘是中國在之前的考古過程中所難以想象到的。同時,曾侯乙編鐘是現今出土最完好,音質最好的編鐘。具專家鑒定,曾侯乙編鐘的冶煉是按照一定規范化進行生產的,鐘的材質和模型已經達到了當時時代技術工藝的頂峰。正是由于這樣統一的冶煉工藝,使得曾侯乙編鐘在音質上幾乎達到了完美,是中國古代科技的最高代表。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編鐘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制造和使用樂鐘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1978年5月22日凌晨5時,墓室積水抽干后,雄偉壯觀的曾侯乙編鐘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場的人都被這座精美絕倫的青銅鑄器驚呆了:歷經二千四百多年,重達2567公斤的65個大小編鐘整整齊齊地掛在木質鐘架上。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