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夕節,在很久以前,七夕也是乞巧節,在這一天古代女子會乞求有一雙巧手,或者還是求子、求姻緣等等,這個節日可以說是女生的節日。那你知道日本和韓國怎么過這個節嗎?

日韓如何過七夕
奈良時代,七夕風俗傳入日本。每年七夕時節,天上的織女不僅要賜給日本少女們“一雙巧手”,還要滿足各種愿望。人們聚在一起,寫下自己的心愿,掛在七夕竹子樹上。這些愿望多種多樣,諸如身體健康、容顏美好、早結良緣、家庭幸福等。
韓國女性則會在七夕這天,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擺在桌上磕頭祈求,求織女星賜她們靈巧的雙手,讓她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此外,韓國人在七夕情人節里,幾乎每個家庭都會擺放麥煎餅和今年第一次收獲的水果,祈求家人長壽健康,家庭平安無事。有的要進行田祭,祈求五谷豐登,來年能有個好的豐收。還有的會祈求子女或者是自己能有個好的姻緣,找到合適的另一半。
七夕節是情人節嗎
據古代人過七夕節的習俗來看,七夕節并不是是情人節,七夕更傾向于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其內容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單純地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就把七夕附會成“情人節”,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于七夕節。
根據古代文史記載,七夕主要是乞巧、許愿的節日,相當于一個女子大型祈福節日。
古代七夕節都玩什么
七夕節的風俗習慣有很多,比較流傳的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蘭夜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染指甲,七姐誕等。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七夕節最早的活動,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這種方式始于漢代,后流傳于世。
喜蛛應巧
女子在七夕之夜捕捉蜘蛛(也叫喜子)放在小盒中,次日清晨開盒觀其結網疏密程度,唐朝視網之密為巧手。
丟巧針
七夕,女人們以碗裝水置于庭院,待水面塵土結成一層薄膜后,將針散放與水面上,觀其在水中的圖影,形狀好看的為巧手。
吃巧食
各地盡不相同,一般稱為吃巧食。其中一般多餃子、面條、油果子、混沌為此節日的食物。

拜七姐
通常會七月初六晚上就擺下各式各樣紙糊的香案,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手工藝品等供人參觀欣賞。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么,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看牛郎織女星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于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并有說法在葡萄架旁邊可以聽到牛郎織女對話。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