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在平遙有一個平遙縣衙嗎,就是古代官員治理地方的位置,它始建于北魏,至今已六百年歷史。不得不說,去平遙游玩這個還是值得一觀的。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平遙縣衙里面觀賞指南!

關于平遙縣衙
平遙縣衙坐落于平遙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來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元代縣衙舊址已被歷史淹沒,平遙縣衙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經過明清兩代歷屆縣官的增建、修繕始有現在的規模。
平遙縣衙(縣)與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央)、河北省保定直隸總督署(省)、山西省霍州署(州)、河南省南陽府衙(府)、河南省內鄉縣衙(縣)并稱中國六大古衙。平遙縣衙作為中國現有保存完整的六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縣衙??h衙整個建筑群主從有序,錯落有致,結構合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無論從建筑布局,還是職能設置,都堪稱皇宮縮影。2004年5月19日,第十一世班禪蒞臨縣衙考察時欣然提詞:平遙縣衙,古衙之最。
進了縣衙署大門,兩廂為賦役房。即縣衙收取賦役錢糧的辦事處,也就是稅務局了。明清時期國家財政來源于向農民收取的田賦和丁銀,田賦按農戶擁有的土地以畝計收,丁銀按人口計收。明清時期平遙城內分10個坊,農村分30個里、224個行政村、55個自然村。 清康 熙年間全縣共有土地1016427畝,共有人口104822人,田賦折白銀64177兩,丁銀7882兩。多數農民只能交納糧食,無法折交銀兩。

縣衙大門
無論王府還是總督府的大門,都會對著一塊照壁,縣衙大門也不例外。
照壁,是天朝古代建筑所特有,直到現在很多傳統風格的建筑仍用照壁。專門擋在大門正前方,就是要擋著大門不讓你看,古人稱之為“蕭墻”。因而有“禍起蕭墻”之說。過去人們認為宅中不斷有鬼來訪,修上一堵墻,以斷鬼的來路。因為據說小鬼只走直線,不會轉彎。另一說法為照壁是中國受風水意識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也稱影壁或屏風墻。

平遙縣衙照壁。其實照壁這東西,按照現在的建筑環境心理學角度講也有一定道理的,任誰經過你家大門都能把你家看得一清二楚,不利于隱私。

平遙縣衙大門,兩旁東西抱廈分別是擊鼓和警示之地。
賦役房
賦役房除了用于百姓辦理繳稅外,還是壯班的臨時班房。

圖解賦役房、儀門、人門、鬼門。進入大門,正對的門就是儀門,東西角門分別是人門和鬼門,東西廂房就是賦役房。
平遙縣衙的賦役房樣式為窯洞式建筑,很有當地特色。
縣衙牢獄
參觀完“六房”可以從一個叫“奎光”的小門出來去參觀縣衙的重頭戲——牢獄,這絕對是縣衙的重大看點。

奎光,奎宿之光。 舊謂奎宿耀光為文運昌明、開科取士之兆。
平遙縣衙牢獄占地約1700平米,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場所,現保存下來的是牢獄、接見室及獄神廟,其余的男、女水牢已毀。此牢獄一直使用到20世紀60年代,是國內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監獄。
“太和殿”——大堂

官臺上設案,上置文房四寶、火簽筒、驚堂木,官印盒置于右側。當日知縣升堂端坐,正好是升起朝陽的位置,表示日麗中天,王法公允。觀者對古人之設計構思,不禁油然而生欽佩之情。對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從大堂的匾額和對聯可以看出,無處不在提醒知縣也做個為民做主的青天大老爺。
“御花園”
這里相當于故宮的御花園,有花廳和供縣太爺休憩、靜心、賞花、怡情之所。

千年槐樹
在 平遙 縣衙中,有兩棵粗壯的槐樹,被稱為“姐妹古槐”。這兩棵漢槐,栽種于西漢年間,兩千余年來,歷經更生,現存第五代漢槐,萌于元初,至今六百余年。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