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忠烈祠是專門用來紀念衡陽保衛戰的抗日英烈的祠堂,當年的衡陽保衛戰戰況異常激烈,中國軍隊誓死保衛衡陽,和鬼子們激烈戰斗,下面給大家分享詳細的導游詞介紹。

忠烈祠
南岳忠烈祠坐落在香爐峰下,是我國建筑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抗日戰爭紀念地之一,也是國民政府在大陸惟一一處保留下來的紀念抗戰烈士的大型陵園。忠烈祠籌建于1938年,1940年破土動工,1943年落成,歷時3年,陵園仿南京中山陵樣式建造,坐南朝北,依山而筑,左右對稱,層次分明。
它沿中軸線共分為牌坊、紀念碑、紀念堂、致敬碑和享堂五部分,長320,米,寬約60米,占地面積234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890平方米。在這里,長眠著x第九戰區和第六戰區的部分抗日陣亡將士,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朋友們,眼前的這座三拱單檐牌坊就是忠烈祠的正門,這是由花崗巖石砌成的,正上方的漢白玉石匾上鑲嵌著原x湖南省x政府主席兼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題寫的“南岳忠烈祠”五個鎦金大字。

步入牌坊,便來到一個平坦而又開闊的廣場上,有的朋友也許會覺得奇怪:中國如此之大,為什么要選擇在南岳衡山修建忠烈祠呢?要說明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談一談當時的時代背景了。
抗日戰爭爆發后,華北、華東和華南大部分地區相繼淪陷,x政府遷都重慶,衡山成了抗日前線大本營之一,1938年11月,蔣xx在衡山主持召開了高級軍事會議,中共代表周恩來、葉劍英等也參加了這次會議。
在會上,蔣委員長聽取了各戰區指揮官的匯報后,鑒于“陣亡將士,多暴尸戰場”,指示要盡快將烈士遺體設法掩埋。
經過討論,會議決定由中央下撥巨款,第九戰區、第六戰區和湖南省x政府出資并接受社會各界捐款,在南岳名山修建忠烈祠和烈士公墓,安葬陣亡將士的遺骸,以告慰烈士在天英靈。這便是修建忠烈祠的由來。
參觀了“七七紀念塔”,便來到了忠烈祠的第三進建筑—紀念堂。正門上的原匾“紀念堂”是由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書,后被毀,現匾是前民革中央副主席屈武題寫的。
紀念堂的正中豎著一塊高達6米的漢白玉石碑,上面刻有薛岳將軍撰寫的《南岳忠烈祠紀念堂碑記》,記述了建祠的歷史背景和經過,堂的兩側現在開辟為展覽室,陳列著關于南岳與抗戰的一些圖片文字資料。

從紀念堂的后門走出,大家可以看到兩排石階依山勢而上。石階共有276級,代表著抗戰時期犧牲的276位將官,兩排石階的中間為精心設計的綠地,其中用大理石片鑲嵌著“民族忠烈千古”和“民族、民權、民生”的大字。
石階共分九大層,第六層之上有一座“致敬碑亭”。致敬碑亭也稱“安亭戰役紀念碑亭”,是為了紀念在上海淞滬會戰的最后一戰安亭戰役中犧牲的將士所修建的。
在亭內樹有記述安亭戰役的石碑,亭左還有一面石碑,上面刻著“游人到此,脫帽致敬”八個字,就像古代達官貴人府門前的“下馬石”一樣,要求無論官民,到了這里必須肅立低首,脫帽致敬,緬懷英烈們的豐功偉績。
拾級而上,就來到了忠烈祠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建筑——享堂,在享堂正門上方懸掛著鎦金巨匾“忠烈祠”,這是蔣x的真跡。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有沒有發現這塊匾上的字有什么特別之處?
從享堂出來,大家請看兩側的山坡,這是抗日英烈的公墓區,整個墓區占地逾200畝,共有37軍60師、70軍19師等集體墓葬7座,胡鶴云、鄭作民等將軍個人墓葬10座。
這些公墓,都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有的華表相望,墓闕凌空;有的碑碣成行,塔尖插云。其氣象之肅穆,隱現英烈之忠魂,令人景仰,讓人欽佩!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