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追尋過往的痕跡,鄉村氣息也得以被尊重,就表現在大家越發的喜歡去往古鎮游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個不是古城那樣的古鎮,帶有原始鄉村的氣息,但是文化底蘊深厚。
如今,越來越多的游客涌入特色古鎮,古鎮游已成為旅游市場的寵兒。然而說到古鎮,不得不提五通橋西壩!

走進五通橋區西壩古鎮,老街、老茶館讓你如同走進昨日的時光。蓋碗茶、貳柒拾喚起你童年的記憶。
而似雪般的豆腐、流傳在民間的西壩古窯陶瓷,則穿透了時光,在我們面前重新演繹古鎮之古,西壩之美。

一個古鎮,唯有文化的浸潤才能搖曳生輝,源遠流長。
西壩即是這樣,從聲名遠播的西壩豆腐,到從碼頭文化衍生出的貳柒拾,再到散發出古釉之光的西壩窯陶瓷,一個個閃亮的文化符號,讓西壩悠然于自己的歷史中。

走馬觀花看西壩
說到西壩,人們首先想到的當然是豆腐。果不其然,走進西壩鎮,最先見到的便是一家挨著一家的西壩豆腐店,店招醒目,裝修古樸,顧客盈門,顯示著這一方的美食文化早已深入人心。

在西壩主街,已經看不到西壩經典的穿斗式建筑,這里已經被一條繁華的現代商業街道所取代。

如果游人僅僅是為了美食,吃一頓西壩豆腐就想離開,而不了解西壩人的文化和生活,算不得真正到了西壩。

當你穿行至西壩主街背后,西壩人的真實生活清晰可見。在大河街和民主街,盡管很多居民已經將房屋改建成了磚混結構,但仍然有老房穿插其中。
這些老房子多是木質結構,僅靠榫卯扣合的房屋經受了歲月的蹉跎,也歷經了地震、狂風暴雨的洗禮。在這兩條街道上的傳統理發店里。

店主仍在使用傳統手藝替顧客剃頭、刮面。而老街兩三步就是一家小茶館,悠閑的西壩人經常約二三好友,點一碗蓋碗茶,湊一桌貳柒拾,在老式風扇“吱吱呀呀”的轉動聲里消磨一天的時光。

豐富的文化符號
小小的西壩鎮,卻常常有回頭客,大概就是因為西壩不像有些“空心古鎮”那樣,全是仿古道路、仿古建筑和鱗次櫛比的餐娛商鋪,而在現代化的發展里,保留著自己的獨特風貌。

西壩鎮自古為水陸交通要沖,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人稱“西壩水碼頭”。

明清時期,西壩西部山區的煤炭漕運及周邊地方的鹽茶產品轉運都依靠沫溪河與外部往來,碼頭文化發達。而碼頭文化,也衍生出五通橋有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貳柒拾。

據說,貳柒拾是碼頭負責搬運的腳夫們用鹽商攬頭發的顏色不同、寫有號碼的竹牌,聚在一起斗數尋樂產生的。而曾經在西壩渡口做出了口碑的豆腐干小攤,如今已經搬到了西壩主街上,吸引了很多食客前去品嘗。

經過修整的西壩渡口,現在已經成了西壩人的休閑廣場,于今年成立的西壩小樂隊每周都會在此練習。渡口的河風夾雜著絲弦管樂的動人曲調,飄進西壩的千家萬戶。

除此之外,來了小鎮上來,一定要吃一碗豆腐腦哦~就在西壩小學斜對面!雖然歷史不久,但很受大家歡迎!
要說西壩最有歷史意義的發現是什么,應該是2008年修建樂宜高速公路時,在西壩鎮建益村揭開神秘面紗的西壩窯。

資料顯示,西壩窯興于唐末五代,鼎盛于兩宋時期,衰敗于宋元戰爭,斷燒于明初。關于西壩窯的描述,在清同治《嘉定府志》中有記載,西壩窯以生產青瓷、黑瓷為主。

從現留存于世的器物看,該古窯當時所燒制的瓷器,有精美的黑釉窯變、玳瑁、油滴、灑釉(花釉)等,色彩斑斕,令人叫絕,被中國收藏家協會閆振堂先生稱為“一朵古代藝術的奇葩”。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是樂山西壩窯不同于同時代其它古窯的獨特處,它的出現也填補了中國古陶瓷史中西南邊陲無大規模黑釉瓷的局面。

集中展示西壩窯魅力的國內首家西壩窯專業博物館,坐落在峨眉山下的“峨眉院子”。

該館1500余件西壩窯古陶瓷藏品,充分展現兩宋時期西壩窯古陶瓷文化的精髓,吸引著海內外考古文博專家和收藏界人士的眼球。

古韻新意“最西壩”
為什么喜歡古鎮?很多人的答案是因為在古鎮生活可以逃離現實的紛擾。

但真正的古鎮應是充滿人間煙火氣息的,是在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氛圍中能夠保持一份獨特的氣質,是裝得下歷史的古韻,又能夠包容得下新的文化。

而西壩在一定程度上恰好做到了。在現代與古韻相輔相成的氛圍里,西壩豆腐代代相傳,在保持本味里不斷創新。
熱衷于西壩窯研究的愛好者不僅成立了博物館,也依托西壩窯開發出不少現代衍生品,積極推動西壩窯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而西壩也走出了根書大師楊玉冰、古建筑專家曾志亮等名人,他們的作品帶著西壩印記,走向了五湖四海。

而9月12號西壩還講舉行
“2018樂山五通橋西壩豆腐美食文化旅游節”
一個閃爍著人文之光的“最西壩”
歡迎大家和朋友一起來耍哦~

一大波美食+一大波美景。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