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有登高遠眺者,思人,懷春,念舊人,我們失去的東西,有一些總是追悔莫及的時候,我們總是像先人一樣,找到一個高處,看著遠方,愿你,愿他安好如初,一生無憂。
中國,自古也是喜歡這些,登高處,抒發(fā)下自己的各種情懷,也有時候,是為了一種裝飾,文人墨客,聚集于此,談天說地,作詩作賦。這樣一來,中國的閣樓建筑,越來越多。、
其中,不乏一些存留至今,遠近聞名的,引起外表美觀,設計獨特,周圍風景特天獨厚,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那么,這些樓有哪些呢?
接了來,小編又要幫助大家盤點一下,中國比較著名的古代建筑之樓了!
黃鶴樓
位于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蛇山上,始建于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距今已有1780多年歷史,歷代屢修屢毀,1981年10月武漢市政府決定根據(jù)歷史資料重建黃鶴樓,新樓1985年6月落成。
現(xiàn)在的黃鶴樓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筑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wěn)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
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奇多姿。
黃鶴樓被中國歷代許多著名詩人吟詩頌贊,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 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后到這里吟詩作賦,其中崔顥的《黃鶴樓》詩更使黃鶴樓名揚天下。
岳陽樓
位于中國湖南省岳陽市,高踞岳陽古城西門之上,下臨洞庭,前望君山,北倚長江,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盛譽。岳陽樓屢毀屢修,久歷滄桑。保存至現(xiàn)代的岳陽樓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重修。
岳陽樓建筑精巧,風格獨特。樓為三層,飛檐,盔頂,木結構,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盔頂建筑。高20.35米,占地251平方米。岳陽樓是歷代文人墨客抒發(fā)感慨之地,早在唐代就有詩圣杜甫的名篇《登岳陽樓》廣為流傳。
而使岳陽樓真正名聞天下的,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記之后。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寄托了古代儒家士大夫心懷天下的拳拳之心。
滕王閣
座落于南昌市西北,贛江東岸,素有“西江第一樓”之譽。始建于唐永徽四年,為當時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所建, 因“初唐四杰”之首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后世。
現(xiàn)在的滕王閣是1985年按照梁思成繪制的《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重建,于1989年10月8日建成。新樓為仿宋朝木結構樣式,凈高57.5米,共九層,采用宋朝樓閣“明三暗七”樣式。
鸛雀樓
又名鸛鵲樓,始建于北周時期,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是中國著名的古代樓閣之一,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
此地可以俯瞰白日依山,黃河入海的壯觀氣象,所以吸引了歷代許多文人登樓吊古抒懷,其中以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登鸛雀樓》最為著名。
古鸛雀樓于元代毀于戰(zhàn)火,復建工程始于1997年12月,新建的鸛雀樓為仿唐形制,四檐三層,內(nèi)有六層,總高73.9米。
鐘鼓樓
是東亞傳統(tǒng)古代的一種系列建筑,由鐘樓和鼓樓構成,其作用為報時,早晨鳴鐘,晚上擊鼓,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
西安鐘樓是一座體現(xiàn)明代中國族建筑風格的古建筑,是中國現(xiàn)存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現(xiàn)址,成為一座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筑。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于報警報時,故名“鐘樓”。
西安鼓樓是所存在中國最大的鼓樓,位于西安城內(nèi)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鐘樓相望。鼓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兩次重修。
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
鼓樓和鐘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為古城增色。
蓬萊閣
坐落在山東省蓬萊市北瀕海的丹崖山上,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蓬萊閣景區(qū)由蓬萊閣、天后宮、龍五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六大單體及其附屬建筑組成,面積1.89萬平方米。
蓬萊閣自古為名人學士雅集之地,閣內(nèi)各亭、殿、廊、墻之間,楹聯(lián)、碑文、石表、斷碣、琳瑯滿目,翰墨流芳,為仙閣增色不少。
蓬萊閣前常出現(xiàn)“海市蜃樓”奇觀。蘇東坡的“東方云海空覆空,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養(yǎng)尊處優(yōu)藏珠宮”一詩,正是“海市蜃樓”奇景的生動描寫。
天心閣
位于長沙市中心地區(qū)東南角上,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之處的古城墻上。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為長沙重要名勝。
建筑有樓閣三層,建筑面積846平方米,碧瓦飛檐,朱梁畫棟,閣與古城墻及天心公園其它建筑巧妙融為一體。基址占著城區(qū)最高地勢,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近有妙高峰為伴。
天心閣始建于明末,清乾隆年間重修天心閣。
天心閣及古城墻自古就是長沙重要的城防工事,關羽戰(zhàn)長沙、太平軍西王蕭朝貴率部攻打長沙戰(zhàn)死于天心閣城墻下、抗日戰(zhàn)爭長沙三次會戰(zhàn)和文夕大火,都曾在此演繹過悲壯的故事。
天心閣飽受戰(zhàn)火,屢遭創(chuàng)傷,歷代多次翻修,1983年重建,成為古城長沙的標志性建筑。
“集城南之勝概萃于斯閣”,登閣遠眺,長沙山、水、洲、城美景盡收眼底。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與同學蔡和森暢游天心閣所吟的“水陸洲洲系舟,舟動洲不動;天心閣閣棲鴿,鴿飛閣不飛”的佳聯(lián)仍被廣泛傳頌。
閱江樓
位于中國江蘇南京古城西北角的獅子山上,臨近長江。明洪武七年(1374年)春,明太祖朱元璋決定在京師(今南京)西北臨江的獅子山建一樓閣,親自命名為閱江樓,并以閱江樓為題,命在朝文臣職事各寫一篇《閱江樓記》。
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后入選《古文觀止》。當年閱江樓所用地基“平砥”完工后,突然決定停建。
朱元璋在寫了樓記、打了地基后又突然決定停建閱江樓,并在他的《又閱江樓記》中說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夢給他,告誡他不要急于建閱江樓;
二是在他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覺得應該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閱江樓這事應該緩一緩。 自此六百余年,有記無樓。現(xiàn)今的閱江樓于2001年建成。
我們也可以偶爾的登高一次,站在古人曾經(jīng)來過的地方,也學著古人抒發(fā)一下自己的感情,或許在這樣的俗世中,這也不失為一種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方式。
-
鄭州中國綠化博覽園
鄭州·中國綠化博
2092 03-14 -
南通洲際綠博園
南通綠博園比較適
2534 03-14 -
天府花溪谷
這處天府花溪谷景
998 03-14 -
沙河市桃花源風景區(qū)
沙河市桃花源風景
246 03-13 -
神鹿峰旅游度假區(qū)
神鹿峰旅游度假區(qū)
1521 03-13 -
鏡泊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
黑龍江鏡泊湖風景
1314 03-13
(網(wǎng)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