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這處地方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并且這里還是一處無數人向往的文化圣地,而這里的青州博物館則是唯一一家縣級綜合性地質博物館,這里館藏文物眾多,尤其是中國近1300年科舉考試歷史上目前國內外僅見的明代之前狀元卷真跡,那么青州博物館三大鎮館之寶是哪些。
一、明代狀元趙秉忠殿試卷
明萬歷二十六年趙秉忠考中狀元的殿試卷,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該卷為十九折冊頁,分前后兩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簡歷,為仿宋體,共4行。首折上方有篆書“禮部之印”四字方印,這一部分是彌封的,封條上蓋有“彌封關防”的水印。后一部分為正文,正文共15折冊頁,全文共2460字,用館閣體小楷寫成。試卷首頁右上角頂天頭有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正文之后是大學士及禮部尚書、兵部尚書、戶部尚書等9位閱卷官的官職和姓名。
1983年,由青州鄭母鎮村農民趙秉忠的第13代孫趙煥彬捐獻出來。據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鑒定,殿試卷為明代原物,被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它填補了我國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成為海內外孤本。
古代殿試也稱“對策”,就是考生在皇帝面前答題。趙秉忠在殿試中慎重用墨,一氣呵成,字跡端正,無一誤筆。趙秉忠在試卷中用中肯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分析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并針對時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議,反映了他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在這一殿試卷中,趙秉忠有對萬歷皇帝的不少的溢美之詞,但也提出了“天民說”作為此篇對策的精華。趙秉忠主張統治者必須勵精圖治,振作精神,勤政為主,再輔以法治,整治吏治,安撫百姓,天下才能太平安樂。為此趙秉忠又提出了“實政”和“實心”的論點,也就是以法規治理國家并且加強道德教育,他認為二者并舉,才能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正是由于趙秉忠這一番披肝瀝膽的策對,使萬歷皇帝朱顏大悅,朱筆欽定“第一甲第一名”,即狀元。趙秉忠從政以后,為官有道,清正賢明,多次得到皇帝的褒獎。由于趙秉忠的出色政績,很快便官至禮部侍郎。
二、龍興寺佛教造像
1996年10月青州龍興寺遺址窖藏出土造像400余尊,因其數量多,品種全,貼金彩繪保存完好,雕刻精美,跨越時間長,而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中國20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近年來,它們應邀到北京、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瑞士等地展出,引起了廣泛關注,被稱之為“改寫了東方藝術史的一次重大發現”,從而確立了“青州風格”的佛教藝術在整個佛教藝術中的地位。”
龍興寺始建于北魏,明初被毀,共存世達800余年,是當時全國著名的寺院之一。1996年10月,在博物館南整平操場時偶然發現了一座長方形的土坑窖藏。該窖藏東西長8.7米,南北寬6.8米,中部有一斜坡,應為開挖窖藏時所留,目的是為運放造像而設置。出土的造像大致按上、中、下三層掩埋。造像頂部發現有席紋,說明造像在掩埋之前曾用葦席覆蓋。其所屬年代自北魏至北宋,跨度約500年,絕大多數造像集中在北魏晚期到北齊時期。造像種類分為背屏式造像、單體圓雕佛造像、菩薩像、羅漢像、供養人像等。
三、東漢“宜子孫”玉璧
漢代玉璧主要用于禮儀和陪葬,“宜子孫玉璧”于1982年在青州市譚坊鎮馬家冢子村被發現,用上等的新疆和田玉制成,玉質溫潤,雕工精細,為典型的出廓璧,下為圓形,內區飾蒲紋及158個乳丁,外區飾蟠螭紋,出廓上方透雕雙龍,出沒于祥云之中,中央有篆書“宜子孫”三字,是“子子孫孫,宜家宜室”的吉祥用語。該玉壁保持了一種和諧統一的美感,充滿著動態和靈氣,是漢代玉器的上乘佳作。這塊宜子孫玉璧以體形大,雕刻精湛而著稱,是目前我國國內唯一一件刻有漢字的漢代大型館藏玉璧。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