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到北京的古建筑那亮點可就太多了,北京的古建筑不僅多,而且每一處古建筑背后都講述著一個歷史故事,最具特色的就是明清時代的古建筑了,下面小編就來介紹一下北京比較特色的古建筑,詳情請見下文。
1、恭王府
恭王府是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親王奕訢成為宅子的新主人,恭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
2、妙覺寺
頤和園的后山、大蘇州河的北岸,有一座掩映在綠蔭中的小廟,這就是北京最小的寺院—妙覺寺。包括山門、院落、旗桿及正殿和院墻占地只有60平方米,也有資料說不到60平方米。
3、南堂
明萬歷33年(1605年)利瑪竇獲準在宣武門內興建古都的第一座天主教堂,這就是民間俗稱的南堂雛形。清順治七年,天主教士德意志人湯若望于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所建經堂舊址上興建了宣武門天主教堂南堂。
4、北魏太和造像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造,高255厘米,主尊釋迦牟尼佛,身高165厘米,有通體背光,兩側有脅侍菩薩,高約50厘米。現收藏于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5、皇史宬
皇史宬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館,又稱表章庫,距今已有480多年的歷史。占地8460平方米,建筑面積3400平方米。
6、東岳廟琉璃牌樓
東岳廟琉璃牌樓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為三間四柱七頂的黃彩琉璃牌樓。屋頂為歇山頂,正脊兩端有鴟吻和螭吻,正中飾火焰寶珠。
7、金臺小學
金臺書院的前身是清康熙年間的“首善義學”,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京兆尹錢晉錫在這里設大興、宛平兩縣的義學,稱為“首善義學”,地址為南城的金魚池一帶,有一座洪莊,是降清明將洪承疇的賜園。學生都是兩縣的貧困寒童,成為北京歷史上第一個義學。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8、孔廟碑林
位于國子監東面的孔廟,矗立著198塊碑刻,記錄著元、明、清三個朝代600年來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和錄取名次。孔廟碑林見證了舊時的科舉制度。
9、頤和園石舫
它的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臺。乾隆修清漪園時,改臺為船,更名為“石舫”。石舫長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10、十三陵牌坊
這座六柱五間十一樓的彩繪超大石坊,高五十尺(合16米),寬一百零四尺(合35米),其上巨大的漢白玉石構件和精美的石雕工藝堪稱一絕。
據載,從15世紀初葉到17世紀中葉,明朝的皇帝們在天壽山南麓為自己建造了整整108平方公里的巨大陵區,這座大石牌坊就是整個陵區最前端的領頭建筑。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