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今年的第9號臺風才登陸我國浙江中北部沿海地區。8月還沒有過去,第11號臺風白鹿來襲,8月25日凌晨7點,臺風登陸福建東山沿海地區。據此,受到此次臺風的影響,廣西、江西等地區將會有大暴雨產生。
回顧臺風“白鹿”前世今生
今年第11號臺風“白鹿”于8月21日下午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2日夜間由熱帶風暴級加強為強熱帶風暴級,24日13時前后登陸臺灣,隨后再登福建東山。
臺風“白鹿”強度一般,但它的前世是有氣象記錄以來全球最強熱帶氣旋之一——2013年第30號臺風“海燕”。“海燕”登陸菲律賓時,最大風速達到75米/秒,風力17級以上,超過了風力等級劃分的最高標準(61.2米/秒),與1983年第10號臺風“Forrest”和1990年第25號臺風“Mike”并列為1981年以來西北太平洋上最強臺風。
根據2014年4月17日菲律賓國家減災委員會事后發布的最終報告,“海燕”共造成菲律賓6300人死亡、1062人失蹤、28688人受傷,經濟損失1813.25億菲律賓比索(約合36.4億美元)。
2014年2月10日至13日,由于“海燕”給菲律賓造成了嚴重災情,在泰國曼谷舉行的聯合國亞太經社會/世界氣象組織(ESCAP/WMO)臺風委員會第46次屆會上,菲律賓提出將“海燕”除名。
2015年2月,在臺風委員會第47次屆會上,作為“海燕”名稱的提供國,中國提出用“白鹿”一名作為“海燕”的替補名。
臺風是怎么命名的
臺風其實是指“熱帶 氣旋 (tropical cyclone)”,或者說:達到一定風力(或風速)的熱帶氣旋才能成為臺風。但在全球各地,熱帶氣旋并不是都被稱為臺風,根據“出生地”不同稱謂也不一樣,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上的熱帶氣旋是我們熟知的臺風,而發生在東北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稱之為 颶風 (像美國一般都叫颶風),發生在印度洋上的叫旋風。

臺風在出現國際統一命名規則前,各國都有自己的一套臺風命名方式,導致有些混亂。因此, 世界氣象組織 下屬臺風委員會于1997年召開會議,決定自2000年起對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采用新的統一命名法。臺風名字由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日本、老撾、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等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每個國家(地區)提出10個,總計140個名字循環使用。需要注意的是,盡管臺灣每年皆會受熱帶氣旋吹襲,但由于臺灣省氣象臺不是世界氣象組織的成員,不僅無法提供臺風名稱,更無法提出退役要求。
臺風的命名,大多會用“溫柔”的名字,以期待臺風帶來的危害會小一些,但是世界臺風委員會有一個規定,一旦某個臺風對于生命財產造成了特別大的損失或人員傷亡而聲名狼藉,那么它就會永久占有這個名字,其他熱帶氣旋也不會再使用這一名稱,也就是除名。最近被除名的臺風是泰國提供的“山竹”。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