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小伙伴問這個泉州都有哪些世界遺產景點,其實很多的,下面給大家詳細的列舉了,有需要的可以一起看看具體的情況了,下面是詳細的介紹,需要的別錯過了。
1、九日山祈風石刻
踏遍九日山東、西峰,尋見78方宋代以來的石刻,是僅存的古代政府有關航海事宜的國家祭典的真實記錄,佐證了宋代泉州海洋貿易的繁榮史績,印證了宋代泉州港同海外諸國的海上貿易和人民交往的史實。
2、清源山、老君巖造像
老君巖造像鑿刻于宋代,系以一塊天然巨石人工雕鑿而成。老君席地而坐,右手憑幾,左手扶膝,雙腿盤屈,面目和藹,靜觀眾生,見證了清源山唐宋時期道教文化的興盛與發達,彰顯出泉州獨特的歷史文脈。
3、伊斯蘭教圣墓
依山而筑的圣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圣跡。一圏半月形的回廊環抱著兩座石墓,安葬著兩位7世紀來泉傳教的穆罕默德門徒,墓旁立有元代阿拉伯文重修碑、“行香碑”,回廊下及擋墻壁中存有7方歷代碑刻,反映了宋元泉州多元文化的交往與融合。
4、洛陽橋
洛陽橋首創了筏型基礎、浮運架橋、種蠣固基的造橋技術,成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橋中罕見紀年文物“月光菩薩”莊嚴凝重,與古橋一同見證了泉州宋元海上貿易的輝煌盛況。
5、江口碼頭
位于晉江北岸,現保存有文興、美山兩處古渡及一處宋代古船遺址,始建于宋元時期并沿用至20世紀,是古泉州沿江集群商業碼頭之一和古泉州城區與港區水陸轉運的樞紐。
6、真武廟
宋時,真武廟依山而筑,1533年晉江知縣韓岳所立的“吞海”碑如今立于臺地之上,是“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祭海保航的重要遺跡,如今仍保留著祭海祈風習俗,盡顯宋時風韻。
7、泉州開元寺
開元寺創建于686年,為福建省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東西塔是中國現存最高的孿生石塔。飛天樂伎、獅身人面像等域外題材完美融入建筑之中,盡致展現多元文化與多種宗教藝術共存之景象。
8、南外宗正司遺址
南外宗正司是1130年以來遷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體的管理機構,已發掘出三處建筑基址、一處水岸設施、一處沿岸道路及建筑構件、瓷片等文物。“官”字磚、19瓣蓮花紋瓦當等構件佐證了其或與南宋高等級官署建筑有關,活化了古城歷史場景。
9、泉州府文廟及學宮
泉州府文廟及學宮,西側為儒家祭祀建筑文廟組群,東側為州級地方教育建筑學宮組群,乃中國東南規模最大文廟建筑群,大成殿規制崇宏,陳列著眾多文物,也映襯出泉州海洋貿易所帶來的經濟和文化的繁榮。
10、清凈寺
古寺臨街而立,始建于1009年,仿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風格而建,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院之一,現存有門樓、奉天壇、明善堂等建筑和數根石柱、《敕諭》等多方碑刻,是宋元泉州人群匯聚、商貿往來和文化繁榮的物證。
11、市舶司遺址
1087年,泉州市舶司設立,便利海商,標志著泉州正式成為開放的國家對外貿易口岸。其遺址出土物既有本地窯產品,也有來自外地窯的瓷器,佐證了泉州港的繁榮,而市舶司也成了我國現存的唯一一處古海關遺址。
12、泉州天后宮
天后宮設有閩臺關系史博物館,恢宏富麗,是我國現存同類建筑中年代最久、規格最高的媽祖廟,也是媽祖信仰的重要傳播中心。
13、德濟門遺址
德濟門原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門,創建于1230年,沿用了近700年,保留著13世紀以來多次拓建、重修的歷史遺跡,曾出土了南宋修城官磚、宋元外來宗教石刻、明清瓷器碎片等文物,確證了10-14世紀泉州高度繁榮的海外貿易和文化交流。
14、順濟橋
順濟橋由南宋泉州郡守鄒應龍主持建造于1211年,因鄰近順濟宮,故名之。營建時,采用了“筏形基礎”法,史載長約150余丈,寬1.4丈,成為舊時連通古城商業區的主要通道,而今仍存船形橋墩及橋墩遺址約30處。
15、萬壽塔
萬壽塔,又稱姑嫂塔,聳立在寶蓋山頂之上,是商船抵達泉州港的地標,長久以來,姑嫂登塔望海盼親人返航的動人傳說,成為鎮守海口、護佑商旅的精神寄托,承載了泉州民眾對海洋貿易的歷史記憶。
16、六勝塔
六勝塔由花崗巖砌筑成的塔身浮雕金剛、力神等佛教形象,雄偉古樸,為刺桐港的重要航標塔,反映了泉州海外交通的繁盛,見證了泉州海商雄厚的經濟實力,體現了宋元時期泉州多元社會結構對海洋貿易的貢獻。
17、石湖碼頭
石湖碼頭是泉州灣的外港碼頭,主體由一組近岸礁石和通濟棧橋組成,橋基周邊曾出土宋元時期的瓷器殘件,成為宋元時期泉州海洋交通鼎盛的珍稀物證,是體現世界海洋貿易中心運輸網絡的代表性遺產要素。
18、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草庵初為草構,于1339年改建為石室并雕鑿摩尼光佛造像,鑿刻時巧用巖石的天然色調,令石像的臉、手、紋飾各具色彩,是目前世界僅存的摩尼光佛石造像。寺周曾出土“明教會”褐釉碗,保存有紀年記事崖刻,彰顯出泉州強大的文化包容力。
19、安平橋
安平橋建成于1152 年,運用“候潮架梁”法與“睡木沉基”法架設而起,橋長五華里,建有瑞光塔、海潮庵、聽潮樓等諸多附屬建筑,為中國現存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亦反映出泉州海洋貿易帶來的繁榮與財富。
20、磁灶窯址
磁灶窯址是泉州城郊規模最大的古窯址群。出土陶瓷多為青瓷、醬釉瓷,釉色豐富,為典型的外銷器物,現存于金交椅山窯址旁的泉州古代外銷博物館內。
21、德化窯址(尾林-內坂窯址、屈斗宮窯址)
德化窯產品以青白瓷、白瓷為主,且在海外地區多有出土,既反映出德化窯爐技術之精妙,也證實了德化窯瓷器曾是外銷瓷的杰出代表。
22、安溪青陽下草埔治鐵遺址
安溪青陽曾是宋代官方設立的專職鐵場之一,11世紀時,冶鐵業已極為興盛。下草埔遺址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包括冶煉遺址、古礦洞、祖屋遺址、古道及為冶煉提供薪材的山地等,年代集中在10-11世紀前后,是宋元時期泉州冶鐵手工業的珍貴見證。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