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小伙伴想到這個寶雞去玩,那么這個地方都有哪些好吃的美食呢?其實真的好多的,今天給大家推薦一些這個非遺類的美食,一邊吃美食,一邊看非遺內(nèi)容了。
1、白洋芋糍粑
太白洋芋糍粑制作技藝在2016年入選第五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據(jù)說是起源于清康熙年間。這是一種用洋芋蒸熟搗爛后所制成的食品,加上青菜、辣椒油、調(diào)上蒜水即可食用,色香味俱全,甘甜爽口,回味悠長。
在艱苦年代里,村民們將吃不了、賣不完的洋芋打成糍粑,充糧當飯吃,在解決溫飽的同時,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飲食風俗,流傳、盛行至今。
2、鳳翔豆花泡饃
鳳翔豆花泡饃制作技藝在2011年被列入陜西省第三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名錄。這一種是在豆湯中泡饃、上蓋豆花、放入調(diào)料而制成的食品。口味咸辣清香,且經(jīng)濟實惠,長期以來作為早餐美食深受人們的喜愛。
相傳北宋文學家蘇軾為官鳳翔府時,因其工藝簡單,制作迅速而被用來救濟災民,后流傳至今。
3、扶風鹿糕饃
扶風鹿羔饃制作技藝已列入寶雞市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和陜西省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扶風縣的鹿羔饃歷史悠久,起源于唐代,以小麥面粉、菜籽油、川糖、發(fā)面(酵面)、豬油、五香粉制作,酥脆可口,富有營養(yǎng),是老少皆宜的方便食品。
鹿羔饃的鹿與祿諧音,“鹿”是民間吉祥物的代表,象征四季來財,“祿”有祝福吉祥之意,鹿羔饃便成為親友饋贈的佳品。
4、隴州馬蹄酥
馬蹄酥制作技藝在2018年入選寶雞市第六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馬蹄酥又名蜜餡兒,圓形似馬蹄而得名,是隴縣走親訪友的名貴糕點。
據(jù)民間相傳,馬蹄酥是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長孫皇后歸鄉(xiāng)省親時傳入其家鄉(xiāng)隴州的宮廷膳食。層簿如紙,色、香、味、型具佳,以配料精良,制作細致,層多松軟,油而不膩,香甜味厚,入口即酥,營養(yǎng)豐富而著稱四方。
5、手工空心掛面
眉縣崔家手工空心掛面制作技藝在2017年被授予寶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手工空心掛面又叫眼眼面、針孔面。因圓柱形的細如麥稈狀的面條中心為空心,從一頭吹氣,另一頭能感到絲絲風氣吹來,所以叫空心掛面,是譽滿天下的關中西府臊子面中最主要的食材。
岐山空心掛面制作技藝已列入寶雞市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和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岐山空心掛面面細心空,光滑,營養(yǎng)豐富,耐煮而不糊,是本地群眾最喜愛的面食之一,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
6、岐山搟面皮
岐山搟面皮制作技藝已列入寶雞市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和陜西省第三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岐山搟面皮又叫御京粉、面筋皮子,是用精白小麥面做成的冷食小吃,分布于岐山全縣,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jù)傳最初源于清康熙年間。
岐山搟面皮制作工藝考究,素以“白、薄、光、筋、香”而著稱,其特點可概括為面皮薄而韌,軟綿又勁道,香辣爽適口開胃誘食欲,冷熱均可食,口味隨君調(diào)。其獨特的技藝和色味使之成為當?shù)氐慕?jīng)典小吃,深受人們喜愛。
7、鳳縣臘肉
鳳縣臘肉制作技藝在2016年入選第五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鳳縣臘肉相傳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鳳縣人加工制作臘肉的傳統(tǒng)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制作臘肉的習慣和手藝。
將鮮肉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7~15天后,用繩索串掛起來,滴干水,進行加工制作,選用松柏枝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掛于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于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薰干,就制作完成了。
-
鄭州中國綠化博覽園
鄭州·中國綠化博
2095 03-14 -
南通洲際綠博園
南通綠博園比較適
2536 03-14 -
天府花溪谷
這處天府花溪谷景
1000 03-14 -
沙河市桃花源風景區(qū)
沙河市桃花源風景
247 03-13 -
神鹿峰旅游度假區(qū)
神鹿峰旅游度假區(qū)
1522 03-13 -
鏡泊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
黑龍江鏡泊湖風景
1315 03-13
(網(wǎng)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