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問這個鼓浪嶼的島上有哪些景點,其實還真的挺多的,不僅僅有收費的,還有免費的,也還有不知名的,也有網紅打卡地的,那么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簡單看看。
日光巖
俗稱“巖仔山”,別名“晃巖”,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晃巖,看到這里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巖”。日光巖游覽區由日光巖和琴園兩個部分組成。日光巖聳峙于鼓浪嶼中部偏南,是由兩塊巨石一豎一橫相倚而立,成為龍頭山的頂峰,海拔92.7米,為鼓浪嶼最高峰。
日光巖寺
俗稱“一片瓦”,實際是一個天然石洞,以一巨石為頂,后依山形地勢建起寺廟的,具體時間是明朝正德年間萬歷十四年。日光巖寺屢毀屢建,清同治年間,建圓明殿,祀彌勒,并在廟前建一八角亭,上掛“日光寺”匾。解放后,圓明殿改為念佛堂,大雄寶殿是1917年建的。
菽莊花園
坐落在鼓浪嶼港仔后,建于1913年,主人林永嘉,又名叔臧,園名即以他的名字諧音而命名。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失敗,翌年割臺灣給日本,林維源及其子叔臧不愿當亡國奴,遷到鼓浪嶼居住。其后,叔臧建了這座花園。菽莊花園總面積20328平方米,其中水域3352平方米,建筑物2451平方米。
皓月園
位于鼓浪嶼東部的覆鼎巖海濱,占地3萬平方米,沿鷺江之濱鋪開,這是以海濱沙灘、巖石、綠樹、亭閣展布的庭園。始建于1985年,園以《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寢不寐,皓月透素幃”詩句取名“皓月園”。園內有長13.7米、高4.7米、耗銅18噸的一座鄭成功及其部將巨型銅雕像。這座巨型銅雕,除鄭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將陳澤、陳廣、陳永華、楊朝棟比真實體量略大外,其余各路兵馬都朝兩側延伸。
古避暑洞
古避暑洞兩旁石壁支起從天而降的花崗巖巨石,給人泰山壓頂之感,十分險峻。上面“古避暑洞”四個字是清末臺灣文人施士潔題寫的。石洞明亮干燥、通風清爽。穿過古避暑洞,向左拐,有一座窈窕小亭,撐起細細腰骨,把巖石當作涼臺,名叫“傘亭”可供游客遮陽避雨。
龍頭山寨
日光巖又稱龍頭山,與廈門的虎頭山隔海相望,一龍一虎把守廈門港,叫“龍虎守江”。這里原有一座“旭亭”早已毀坦。臺灣石國球寫一篇《旭亭記》。這個寨門是鄭成功當年屯兵鼓浪嶼的“龍頭山寨”的寨門,巖石上的圓孔是士兵搭架帳篷開鑿的,前國民黨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將軍見景生情,命筆寫下了七絕:“心存只手補天工,八閩屯兵今古同;當年古壘依然在,日光巖下憶英雄。”對鄭成功贊美異常。蔡元培先生也有一首七絕:“叱咤天風鎮海濤,指揮若定陣云高。蟲沙猿鶴有時盡,正氣觥觥不可淘。”其中,“蟲沙猿鶴”指從軍征戰者。
鄭成功紀念館
1962年01月28日為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00周年而創設。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1624年出生于日本平戶海濱。南明隆武在福州即位,見他忠心朝廷,賜他姓“朱”,改名“成功”,所以民間叫他“鄭國姓”,永歷皇帝封他為延平王。其父鄭芝龍暗中降清,鄭成功出走金門,誓死抗清。他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與清軍厚戰多年,曾一度打到南京城下,因驕兵致敗。1661年4月煌日,鄭成功經過充分準備,率戰船數百艘,官兵25000人,從金門料羅灣出發,收復被荷蘭侵占38年的臺灣,并歷奮開發臺灣。鄭成功于1662年7月病逝于臺灣,年僅39歲。300多年來,閩臺人民十分敬仰鄭成功,尊他為民族英雄,臺灣人民尊他為“開臺圣王”。鄭成功紀念館共分七個部分,展出各種文物、資料、照片、模型等300余件。其中,關防、漳州軍鋼等系當年原物,頗為珍貴。進館參觀,可比較系統地了解鄭成功的一生。
鼓浪洞天
日光巖勝景聞名四方,古往今來,一直吸引著許多文人墨客,他們陶醉于這天風海濤中,吟詩作賦,留下不少珍貴的手跡。走過日光巖寺山門,抬頭可以仰望到一個巨大的山崖。巨崖上的題刻——“鼓浪洞天”為日光巖仙境般的景色做了精彩的概括,是明朝萬歷元年丁一中所寫的;“鷺江第一”則點出日光巖是廈門第一勝景,是清代道光元年林針所書;“天風海濤”恰到好處指出日光巖的特點,是民國四年許世英所寫。
英雄園
是為了紀念解放廈門、攻打鼓浪嶼的烈士而建的,包括小紀念廣場、紀念雕塑和紀念室三部分。1949年9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解放了閩南大陸,形成對金門、廈門國民黨軍三面包圍的態勢。10月15日,該兵團三十一軍、二十九軍開始對廈門發動越海作戰,當日18時,三十一軍二七一團、二七七團各兩個營的船隊率先分別由海滄等地分兩路向鼓浪嶼西南部進發。在支前船工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解放軍指戰員在此山下搶灘登陸。二七一團團長王興芳等數百位指戰員和張水錦一家等支前船工不幸在戰斗中光榮殉國。經兩晝夜的浴血戰斗,我軍終于解放了廈、鼓全島,取得最后的勝利。廈、鼓解放后,人民群眾將此山(原名“旗仔尾山”)稱為英雄山。公元2000年,鼓浪嶼區人民政府在山上辟建“英雄園”。
鋼琴博物館
2000年1月落成的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位于菽莊花園的“聽濤軒”,占地450平方米,分AB兩所,上下兩層,博物館里陳列了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古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
港仔后海濱浴場
港仔后寬闊沙灘上,砂質細軟、坡緩浪平、海水流速小,沒有鯊魚出沒,每年有5個半月海水溫在20℃以上,泳季可達半年之久,每日有兩次潮水,宜泳時間六個多小時,是天然海濱浴場。各種服務設施齊備,并設有游艇及摩托艇等水上娛樂項目。1998年在此舉辦過全國OP級帆船錦標賽。
百米高臺
百米高臺為日光巖頂峰,這海拔92.7米,加上圓臺,號稱“百米高臺”。
風琴博物館
2005年01月28日晚,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鼓浪嶼風琴博物館開始向市民開放,并舉行一場管風琴音樂會。風琴博物館的第一臺大型管風琴“諾蔓比爾”“初試啼聲”正式向游客和市民“亮相”。館內存放著5000余臺風琴。
三一堂
七十多年前,由于廈門中華基督教新街堂、竹樹堂、廈港堂一百位左右信徒陸續遷居鼓浪嶼,遇到臺風、陰雨等天氣欲渡海回廈門本島禮拜深感不便,于是三個堂會的信徒聯合在鼓浪嶼建立教會,故取名為“三一堂”,更蘊含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的教義。2006年被確定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主堂
位于鼓浪嶼鹿礁路34號,該址原為西班牙領事館,后西班牙領事館撤消,改為法國領事館。1916年,西班牙多明我會傳教士馬守仁被羅馬教廷任命為廈門教區主教,把田尾路一座作為多明我會會所的樓房與法國領事館交換,把領事館改為主教樓。民國6年在主教樓前面建教堂,作為主教座堂,建筑面積287平方米,該樓是一座哥特式單鐘樓教堂。教堂正中祭臺供奉耶穌君王像,兩邊各有一個小祭臺,可容納200人左右。
海天堂構
位于鼓浪嶼福建路38號,始建于1921年,2002年4月被廈門市政府列為重點歷史風貌建筑。修復后開放的“海天堂構”老別墅是中西方文化結合的典范之作。
龍頭路商業街
是鼓浪嶼的主要商業街。因應著旅游的興旺,龍頭路的兩側開設了許多工藝品店和字畫店,既有本地產的工藝品如珠繡、漆線雕、彩扎、彩塑、彩瓷等,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古玩、玉石、字畫和瓷器等。同時還開設了不少南國干貨店,以滿足北方朋友的要求。
廈門海底世界
輪渡上岸后右轉不遠,可以看見一個巨型章魚的銅雕,那就是廈門海底世界的入口。這里有一具從廈門海域捕獲的世界最大的抹香鯨的標本。廈門海底世界原為鼓浪嶼公園,坐落在鼓浪嶼東岸黃家渡,擁有來自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海水淡水魚類350多種一萬多尾。海底隧道長80米,寬1.5米,進入海底隧道,站在電動代步道上,可以看到兩側的凹形大魚池,看到四面八方和上下前后魚的世界,魚群近在咫尺。有機會看到潛水員在水下喂魚表演的場面。
魚骨藝術館
相比鼓浪嶼上的其他人文博物館,更具海洋特色。雖然開館時間不長,但是由于是全國唯一的一家魚骨藝術館。館內有一塊巨大的鯊魚骨,是鎮館之寶。另外展覽的所有畫作,都是由天然魚骨一根一根拼制而成。魚骨藝術館是鼓浪嶼的一大本土特色。魚骨藝術館本身是上世紀40年代的老別墅。在二樓的平臺上,可以看到鼓浪嶼的全景。
最美轉角
在三丘田碼頭附近的鼓新路,兩條街巷交匯成45度夾角,一棟形似帆船的三層紅色磚樓亭亭玉立在中間,磚樓下還有一個木質站牌屹立著,巷旁的綠蔭將磚樓掩映其中,帶著幾絲古樸的詩意。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最美轉角。電影《第一次》、電視劇《轉角遇到愛》、《暗戀·橘生淮南》等,都曾在此處取景。男女主角在轉角處相遇,為劇情增添不少浪漫之意。也因有眾多影視劇為其增色,最美轉角成為眾多游客來鼓浪嶼的拍照打卡地之一。
晴天墻
相信各位“杰倫女孩”、“杰倫男孩”都聽說過鼓浪嶼的晴天墻。在最美轉角往右上坡方向走一段路程,就能看到這面墻。墻面歷經風霜,現已斑駁陸離,墻面的些許地方已有墻灰掉落,裸露出墻內的磚塊,自然、樸素的意境油然而生。炮仗花的藤蔓從墻頭垂下,又使得墻面多了幾分熱鬧。這似乎都印證了那句歌詞:“從前從前,有個人愛你很久”,就像這面墻,無論風吹雨打、日曬雨淋,歷經歲月,也依然佇立在這條街巷,等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打卡拍照。
船屋
沿著最美轉角的兩條小巷徒步到另一頭的轉角處,就是船屋所在了。這幢由美國建筑師郁約翰于1920年設計的建筑,如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鼓浪嶼最古老的別墅之一。房屋造型唯美,如海輪甲板上的船艙,歐式風格顯著,簡潔明快,極具創意。兩旁的街巷鳥語花香、雅靜清幽,搭配沉淀百年的歷史,更加凸顯了它的氣質和韻味。
匯豐銀行公館舊址
這座位于鼓浪嶼筆架山東北端斷崖頂上的三葉草英式別墅,曾是英商怡記洋行的閑樂居,也曾作為匯豐銀行的高級住宅。建筑雖只一層樓高,但坐落在花崗巖上,而公館原就置身于懸崖中,有高崖面海、居高臨下之感。建筑三面都設有回廊,科林斯柱式廊柱搭配弧形紅磚砌成的柱身,欄桿壓條下置閩南傳統紅陶瓶件,共同形成了中西文化交相輝映的獨特景觀組合,使建筑的觀海視角更為寬廣,盡收海天景色。腳踏古樸簡潔的花崗巖,在紅磚廊柱間,或倚靠在的木門旁,相機咔嚓,倩影與建筑構筑成一幅文藝畫卷,是文藝清新照的絕佳拍攝點。
春草堂
位于筆架山西北制高點的春草堂,整體造型端莊、樸實、簡潔。別墅臨崖而筑,外形頗似西式洋樓。門前及小庭院種植了各種花木,將別墅裝點的優雅又秀美。在春草堂門前拍上一張照,建筑的藝術美與草木的自然美是最詩意的背景。站在春草堂門前的空臺上,倚靠石欄拍照,可將遠方的屋頂、綠蔭、大海,層次分明的納入照片中,景色宜人。
八卦樓
要說道鼓浪嶼最標志性的建筑,非八卦樓莫屬!它不僅是鼓浪嶼的地標,還是廈門城市的形象符號。無論是乘船而渡,還是漫步于島,這八道棱線的紅色穹頂都會出現在你的視野,極為奪目。登上八卦樓天臺拍一張美照,海天美色風光無限,讓人心曠神怡。而它的美,不止于白日,當華燈初上,八卦樓在燈光的裝點下,靜謐地坐落在郁郁蔥蔥的樹林中,宛若一位詩人在與你安靜對話。
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
三丘田碼頭旁邊的鼓新路上,有這樣一座文物館,里頭珍藏著驚艷時光的奇珍異寶。展館利用原救世醫院門診樓及住院部、護士樓、配套樓等三棟現有建筑改造而成,建筑整體呈現殖民地外廊風格。站在樓前的石階上,身后的紅磚白墻背景,格調簡約、復古,拍出的照片文藝范兒十足。
協和禮拜堂
福建路601號,佇立著一座大方穩重、洗練明快的古典復興主義風格方形教堂,這就是島上最古老的教堂——協和禮拜堂。教堂整體外觀以淡黃色為主,簡約高雅,十分適合個人寫真、旅游隨拍,許多新人也會選擇在此拍婚紗照,也因此,協和禮拜堂見證了許多年輕男女的愛情。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